修心的人生幸福多2(1 / 3)

卷一

忘憂消愁,修一顆平常心

莫伯桑曾經說過,人生既不是想象中那麼好,也不是想象中那麼糟。人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凡事要有一顆平常心。隻要你勇於微笑,達觀待之,生活就將充滿希望。

1.學會不在意,別總拿什麼都當回事

對於每個人來說,煩惱、痛苦都是難免的,而一些人往往太過於計較,認為這是自己的不幸,生活沒有快樂可言。其實,隻要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用心去領悟生活的內涵,珍惜所擁有的幸福,對一些小事揮揮手,不去在意,用大海般的胸懷去容納一切,人生的境界就會從此不同。

有一對夫婦,吃飯閑談。妻子興致所至,一不小心冒出一句不大順耳的話來,不料丈夫細細地分析了一番,於是心中不快,與妻子爭吵起來,直至掀翻了飯桌,拂袖而去。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細細想來,當然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的。我們不得不說,這些人實在有點小心眼,太在意身邊那些瑣事了。其實,許多人的煩惱,並非是由多麼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恰恰是來自對身邊一些瑣事的過分在意、計較和較真。

比如,在有些人那裏,別人說的話,他們喜歡句句琢磨,對別人的過錯更是加倍抱怨,對自己的得失喜歡耿耿於懷,對於周圍的一切都易於敏感,而且總是曲解和誇大外來信息。這種人其實是在用一種狹隘、幼稚的認知方式,為自己營造著可怕的心靈監獄,這是十足的自尋煩惱。他們不僅使自己活得很累,而且也使周圍的人活得很無奈,於是他們給自己編織了一個痛苦的人生。

要知道,人生中這種過於在意和計較的毛病一旦養成,天長日久,許多小煩惱就會鑄成大煩惱。其實,在這一點上,古代的智者們早已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認識。早在兩千多年前,雅典的政治家伯裏克利斯就向人們發出振聾發聵的警告:“注意啊,先生們,我們太多地糾纏小事了!”之後,法國作家莫魯瓦更深刻地指出:“我們常常為一些應當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幹擾而失去理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隻有幾十個年頭,然而我們卻為糾纏無聊瑣事而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時光。”這話實在發人深思。過於在意瑣事的毛病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質量,使生活失去光彩。顯然,這是一種最愚蠢的選擇。

從台灣歸來定居的111歲老人陳椿有一句話說得極妙:“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獄。既然活著,就要活好。”其實,有些事是否能引來麻煩和煩惱,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和處理它。所謂事在人為,結果就大相徑庭。因此,美國的心理學家戴維·伯恩斯提出了消除煩惱的“認知療法”——通過改變人們對於事物的認識方式和反應方式來避免煩惱和疾病。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要學會不在意,換一種思維方式來麵對眼前的一切。

不在意,就是別總拿什麼都當回事,別去鑽牛角尖,別太要麵子,別事事“較真”、小心眼;別把那些微不足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別過於看重名與利的得失;別為一點小事而著急上火,動輒大喊大叫,以致因小失大,後悔莫及;別那麼多疑、敏感,總是曲解別人的意思;別誇大事實,製造假想敵;別把與你愛人說話的異性都打入“第三者”之列而暗暗仇視之;也別像林黛玉那樣見花落淚、聽曲傷心、多愁善感,總是顧影自憐。

要知道,人生有時真的需要一點大氣。不在意,也是在給自己設一道心理保護防線。不僅不去主動製造煩惱的信息來自我刺激,而且即使麵對一些真正的負麵信息、不愉快的事情,也要處之泰然、置若罔聞、不屑一顧,做到“身穩如山嶽,心靜似止水”,“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這既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妙法,也是一種堅守目標、排除幹擾的妙策。我們的精力畢竟有限,假如處處糾纏瑣事,被小事所累,我們的一生必將一事無成。不在意,也是一種豁達、大量與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寬廣的胸懷和氣度,是很容易告別瑣屑與平庸的。而當你實現豁達與包容後,自然會產生輕鬆幽默,從而洋溢出一種人格的魅力。

不在意,最終體現的是一種修養,一種高貴的人格,一種人生大智慧。那些凡事都與人計較、錙銖必爭的人,自以為很聰明,其實是以小聰明幹大蠢事,占小便宜惹大煩惱;而不在意乃是不爭,無為之為,大智若愚,其樂無窮!

不在意的人,是超越了自我的人,也是活得瀟灑的人。因為避免了瑣事的羈絆和纏繞,也就使自己獲得了解放,自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任自己馳騁。

當然,不在意並不等於逃避現實,不是麻木不仁,不是看破紅塵後的精神頹廢和消極遁世;不是什麼都冷若冰霜、無動於衷的作家筆下的“局外人”。而是在奔向大目標途中所采取的一種灑脫、豁達、飄逸的生活策略。倘能如此,自然會擁有一個幸福美妙的人生。

修心箴言:

不在意,就是別總拿什麼都當回事,別去鑽牛角尖,別太要麵子,別事事“較真”、小心眼;別把那些微不足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別過於看重名與利的得失;別為一點小事而著急上火,動輒大喊大叫,以致因小失大,後悔莫及;別那麼多疑、敏感,總是曲解別人的意思;別誇大事實,製造假想敵;別把與你愛人說話的異性都打入“第三者”之列而暗暗仇視之;也別像林黛玉那樣見花落淚、聽曲傷心、多愁善感,總是顧影自憐。

2.笑對人生,選擇幸福

笑對人生,選擇幸福的生活,不僅僅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生存理念。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要有一顆包容的心,一種笑對人生的心態。

有位電視名人請了一位老人當他節目的來賓。這位來賓的確是位少見的老人。他講話的內容完全是毫無準備的,當然絕對沒有預演過。他的話把他彰顯得魅力四射,不管他什麼時候說什麼話,聽起來總是特別貼切,毫不做作,觀眾都笑翻了,非常喜歡他。主持人顯然對這位幸福快樂的老人印象極佳,像觀眾一樣享受著老人帶來的歡樂。

最後,主持人禁不住問這位老人為什麼這麼快樂。“您一定有什麼特別的快樂秘訣吧?”

“沒有,”老人回答道,“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秘訣。我快樂的秘訣非常簡單,每天當我起床的時候我有兩個選擇——快樂和不快樂,不管快樂與否,時間仍然不停地流逝,我當然會選擇快樂,這就是我的秘訣。”

是誰決定你快樂或不快樂?不是現實,是你自己!隻有你自己選擇快樂,你才能快樂起來。

一個人如果下定決心要擁有幸福,他就會擁有幸福。你可能是幸福的、滿足的,也可能是不幸的,因為你有權利選擇其中的任何一種。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你受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心態的影響,這個因素也隻有你能控製。

選擇“幸福”?這件事乍聽起來,也許單純得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亞伯拉罕·林肯曾說過的:“人們如果下定決心要擁有幸福,他就會擁有幸福。”換言之,如果你選擇不幸,你就會變為不幸的人。

會享受人生的人,不會在意擁有多少財富,不會在意住房大小、薪水多少、職位高低,也不會在意成功或失敗,隻要會數數就行。“不要計算已經失去的東西,多數數現在還剩下的東西。”這個十分簡單的數數法,就是選擇幸福的一種智慧。

在寧夏南部山區有一位還未脫貧的農民,他常年住的是漆黑的窯洞,頓頓吃的是玉米、土豆,家裏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個盛麵的櫃子。可他整天無憂無慮,早上唱著山歌去幹活,太陽落山又唱著山歌走回家。

別人都不明白,他整天樂什麼呢?

他說:“我渴了有水喝,餓了有飯吃,夏天住在窯洞裏不用電扇,冬天熱乎乎的炕頭勝過暖氣,日子過得美極了!”

這位農民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從不為自己欠缺的東西而苦惱,這就是他能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原因。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所擁有的,遠遠超過了這位農民,可惜總被我們自己所忽略。你的收入雖然不高,但粗茶淡飯管飽管夠,絕無那些富貴病的侵擾;你的配偶或許並不出眾,但他能與你相親相愛,白頭到老;你的孩子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他卻懂得孝敬父母,知道自力更生……人生,該數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疲於奔命,尋求其所謂的幸福。而幸福,原本就在我們的生活不遠處,隻要你能接納不幸,笑對痛苦,多看自己擁有的,別在意已經失去的,正確地麵對生活,幸福也就不請自來了。

修心箴言:

會享受人生的人,不會在意擁有多少財富,不會在意住房大小、薪水多少、職位高低,也不會在意成功或失敗,隻要會數數就行。“不要計算已經失去的東西,多數數現在還剩下的東西。”這個十分簡單的數數法,就是選擇幸福的一種智慧。

3.懷一顆平常心,看一些好事情

生活中,隨時可見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持有不同的看法,並且都能成立,都合邏輯。比如同樣是半杯水,有人說杯子是半空的,有人則說杯子是半滿的。水沒有變,不同的隻是心態。心態不同,觀察和感知事物的側重點就不同,對信息的篩選就不同,因而環境與世界都不同。心態給人戴上了有色眼鏡和預設頻段的耳機,人們於是隻看到和聽到他們“想”看和“想”聽的。

所以,有些人總喜歡說,他們現在的境況是別人造成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事實上,我們的境況不是由周圍環境造成的。說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有個叫維克托·弗蘭克爾的人,他什麼罪也沒有,隻因是猶太人,就被投入到納粹德國某集中營。每天他都在積極思考,用什麼樣的辦法能逃出去。他去請教同室的夥伴們,夥伴們嘲笑他道:來到這個地方,從來就沒人想過能活著出去。還是老老實實幹活吧,也許能多活幾天。可維克托不是這麼想的,他想到的是家有老母妻兒,自己一定要活著出去!積極的思考終於給他帶來了機會。一次,在野外幹活,趁著黃昏收工時,他鑽進了大卡車底下,把衣服脫光,乘人不注意,悄悄地爬到了附近不遠處的一堆赤裸死屍上,他全然不顧刺鼻難聞的氣味以及蚊蟲的叮咬,隻是屏住呼吸一動不動地裝死。直到深夜,他確信無人,才爬起來光著身子一口氣跑了70公裏。這位幸存者後來對人們說:“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一位成功者說過:百分之九十的失敗者其實不是被打敗的,而是他們自己放棄了成功的希望。其實,人與人的差別隻是一點點,但這小小的差別卻有極大的不同。小小的差別是思維方式,極大的不同是這思維方式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有兩位年屆70歲的老太太,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算是人生的盡頭了,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怎麼去想。於是,她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後來她還以95歲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老太太。

70歲開始學習登山,這乃是一大奇跡。但奇跡是人創造出來的。成功人士的首要標誌,是他思考問題的方法。一個人如果是個積極思維者,實行積極思維、喜歡接受挑戰和應付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胡達·克魯斯老太太的壯舉就驗證了這一點。

可見,一個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態度了!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正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支配的。

所以說,隻要你掌握控製了自己的心態,你就主宰了自己的命運。影響你心態的,不是上司,不是同事,不是父母,也不是失敗,而是你自己。外界事物的變化,別人的所思所行,都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隻為自己的反應負責,這就是我們的態度。你怎麼想、怎麼反應,全憑你自己。

可見,一件事情,兩種看法,也便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心靈世界。

比爾的臉色極其糟糕,看上去似乎馬上就要爆發了。朋友很奇怪地問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比爾是這樣回答的:“外麵真的是太熱了!你簡直想不到什麼事情發生了!我被粘在車座上了!是的,我被粘在車座上了!被什麼給粘上麵了?我的巧克力!這鬼天氣竟然把巧克力都給熱化了,弄得車裏到處都是黏黏的,我還不得不將這些討厭的東西給清除幹淨。今天真的不應該出來,我應該留在家裏的!”

這樣的抱怨在我們看來可能非常的荒謬,或者當我們讀到這裏的時候,很多人不僅不會同情這位“被巧克力粘在車座上”的比爾,還會覺得整件事情滑稽可笑。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再回過頭看看自己過去所做過的一些事情,也許我們會很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曾經對類似的事情說過類似的話。是的,我們都可能在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對一些很小的,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事情特別地關注,並且抱怨不停。這也許是人性的缺陷吧!

研究人員發現,在現代社會裏,人們日常生活中75%的談話是消極的。我們都知道這是事實,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這麼去做的。比如,一大早起來,人們開始評價的第一件事便是今天的天氣究竟如何。而且在他們看來,天公從來不作美,沒有哪天的天氣能夠讓他們感到滿意,所以他們也從沒有停止過抱怨:“今天的天氣簡直是熱極了!”或者“今天的天氣簡直糟糕透頂!”“難道就沒有一天的好日子嗎?”

如果我們能夠平心靜氣地想——想自己以前所做的這樣的事情,我們就不難發現,抱怨的目的,或者說人們不斷地去抱怨的原因,隻是為了能夠得到別人的注意而已。事實上很多的事情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卻總是有人會對此大驚小怪,恨不得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受難”。

“要知道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有這樣的機會被巧克力給粘在車座上的呀!嘿,我可真是好運氣呀,我應該高興才是!下一次聚會的時候,我要給大家講這個故事,讓大家和我一起大笑!”如果比爾能這樣想,結果就大不一樣了。

人生如白駒過隙,不過短短幾十年,隻要自己用一顆平常心去麵對生活,放棄不必要的憂慮,照樣能發現無數個快樂的理由。麵對不幸時,主動改變自己的消極心態,就能從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從而快樂地生活。

修心箴言:

心態不同,觀察和感知事物的側重點就不同,對信息的篩選就不同,因而環境與世界都不同。心態給人戴上了有色眼鏡和預設頻段的耳機,人們於是隻看到和聽到他們“想”看和“想”聽的。

4.心中一片灑脫,生活一片安詳

安詳本是佛家用語。僧人學禪悟道走遍千山百嶺,所謂“芒鞋踏破嶺頭雲”——不辭艱辛跋涉,去追求佛法真諦。這真諦是什麼?就是一種安詳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