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聖意(1 / 3)

老十在請罪折子中,首先陳懇的對自己莽撞的行為進行了觸及靈魂深處的檢討,對自己枉讀了十多年的聖賢書深感羞愧,自請罰俸一年。

太子心裏很不以為然,老十的俸祿已經提前罰了好幾年了,而且老十如今是正七品的把總,每年的俸銀也就36兩,就算罰100年也傷不了老十的筋骨,這罰與不罰壓根就沒什麼區別,隻是名頭不好聽罷了。

如今四阿哥和十三接手了火耗銀子的處理事宜,日前已經給康熙上了陳條,提出了大體的方向,受到了康熙的肯定,要求他們接下來細化各項措施,爭取今年開始推廣。

改革必然會觸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必然會有人抵觸和反對,而四阿哥和十三是太子的人馬,所以太子無可避免的失去了一部分人的支持,加之去年年底索額圖被圈禁致死,索額圖一係的官員各個都噤若寒蟬,太子的勢力遭到了重創。

而八阿哥則大肆籠絡人心,大阿哥雖然對老十不滿,但目前來看,與八阿哥尚無分道揚鑣的跡象,而從兵部官員依然為老十仗義執言的情況來看,老十的影響力不容小窺。

因此,太子急於要搬回一城。

當值太監讀完老十的奏折後,九阿哥率先表態,認為老十給自己判的處罰甚好,建議康熙采納。

太子出聲道:“皇阿瑪,十弟被罰俸已經不是頭一次了,兒臣都不記得十弟被罰了多少年的俸祿,但也沒見十弟有什麼改進,還忘皇阿瑪三思。”

九阿哥剛要爭辯,就聽康熙問道:“喔,那依你之見該怎麼處罰啊?”

太子恭敬道:“兒子認為,與其罰俸不如罰銀,十弟此次生事,影響極壞,應該罰銀3000兩,以示公正,兼儆效尤。此外,皇阿瑪還應下旨申飭,命十弟潛心悔過。”

九阿哥這個財主知道老十府裏年前開的“中孚堂”也有些進項,3000兩銀子也不是什麼大數,但這口子不能開,誰知道老十一年要犯多少事,若回回都罰銀子,就是金山銀山也不夠填這個窟窿,於是說道:“皇阿瑪,十弟去年的俸祿就被罰了去,府裏隻靠幾個莊子出息,如今又添了小阿哥和小格格,用錢的地方尚多,再者,十弟不在京裏,隻有弟妹支撐門戶,若此時罰銀,怕有些不妥。”

三阿哥道:“九弟此話差矣,十弟去年沒得俸祿,並不是朝廷克扣,而是他做錯事受的懲罰,若罰俸後十弟的日子還是與往年一樣富裕,那罰俸又有何成效?”

禦史郭綱也附和太子,認為隻有罰銀才能避免處罰流於形式,讓十阿哥印象深刻。

八阿哥出言道:“皇阿瑪,十弟雖然此次行事魯莽,但也讓朝廷看到了澳門洋人管理的弊病,就象十弟所說,若百姓發生口角,大清的子民必定吃虧,而且一出事,葡兵便能及時趕到增援,而香山縣衙距澳門路途遙遠,前山寨雖然在附近,但卻不插手民事糾紛,長此以往,百姓必然會怨聲載道。兒子以為,不如招十弟回京,既能當麵問清當日情況,也能詳細詢問葡人情形,至於處罰,不如也等十弟回京再說。”

九阿哥忙道:“兒子附議。”

康熙不置可否,扭頭對當值太監道,“念。”

老十在這份議事折子裏詳細介紹了澳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況,指出,澳門總督是由葡萄牙國王任命,這在大清可是獨一無二,不論是西藏王還是蒙古諸公,那可都得朝廷任命,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居然接受番邦委任,朝廷斷不能繼續容忍;其次老十指出朝廷減少了葡人20%的關稅,這讓葡人比其他西洋人更易獲利,但他們轉身就用朝廷的恩典供養番邦委任的總督;雖說他們每年給朝廷上交515兩銀子當地租,與他們高昂的房租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最後,老十指出,朝廷雖然優容待人,但這幫葡人不知感謝皇恩浩蕩,在澳門這個小地方居然建造了三處炮台,這是對前山寨2000多官兵的極大威脅,也是對朝廷的極大危害,因此,老十指出,朝廷應該重新審視對澳門的政策,不能任由他發展做大。

聽完老十上的這個折子,九阿哥不等各堂官表態,忙道:“皇阿瑪,十弟所言及是,從折子上看,十弟對澳門的葡人已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兒子以為當前應將十弟召回,詳細詢問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