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康熙的中央文件很快就發遍了全國,雖然寫得文騶騶的,但卻依舊竭盡吹噓拍馬之能事,誰說拍馬屁的文章就一定會肉麻俗氣的?反正其木格看了半天,覺得檔次貌似比《愛蓮說》還高那麼一點。
當然,其木格的評語遭到了老十的鄙視,“皇阿瑪的老臉都紅了呢。”言下之意就是可見這文章寫得有多麼的誇張,以至於讓康熙都不好意思了。
當然了,既然康熙都紅老臉了,自然是堅決不同意將此文發下去的,任憑弘暄怎麼勸,康熙就是不鬆口,眼看康熙的功德就要這麼沉沒於曆史的長河中了,哪知老十卻非常執拗的固執己見,第二天在早朝上就叫張廷玉聲情並茂的將這篇錦繡文章給群臣中誦讀了一遍,然後直接叫人八百裏加急送往全國各個地方衙門,要求各衙門必須將此文章貼到各個城門口和衙門前的布告欄上去,而且衙門裏的文字工作者必須給目不識丁的民眾朗讀並負責解釋,為期兩個月,據說,為此氣得康熙十天沒見老十…
安居島也不例外的收到了老十的這道聖旨,海關衙門忙不迭的趕緊將文章給貼了出來,還別出心裁的安排了西班牙語通譯和法語通譯站在碼頭和衙門前的布告欄旁給洋人講解,打算將康熙的功德傳到西洋去,真真是帶著腦袋在辦差啊。
而九阿哥此時正帶著弘參和弘曆在碼頭搭起的帳篷裏給國債認購人開會。
在截止日最後統計出來的金額再創新高,一共860萬兩,其中洋人隻占了120萬兩,南洋漢人占了200萬兩,餘下的全是廣東和福建商人籌集的。
但是,十三是堅決不同意發行那麼多的國債,在太和殿上書老十,堅決要求將國債的最大發行限額控製在500萬兩以內,“皇上,國債畢竟是頭一次發行,而且還涉及到了廣東、福建的商人,如果處理不好,朝廷丟了臉麵倒是小事,失信於民可就不好了。”
老十很想將860萬兩都全拿了,便道:“也就多360萬兩,其實也不多嘛…”
十三道:“皇上,360萬兩可是500萬兩的十之七了,不是小數。”
老十雖然覺得十三很礙眼,但卻沒法反駁,本來360萬白銀就不是個小數,隻好怏怏的叫十三到養心殿私下再做討論。
於是,散朝後,十三便跟著老十去了養心殿。
不想,老十一進養心殿就道:“360萬兩不是個小數,朝廷又缺銀子,你想個法子讓朕能在不失信於民的情況下將這錢收穩妥了。”然後不等十三出聲就將人打發了。
回到儲秀宮,老十還衝其木格嘰歪道:“以為朝廷的俸祿那麼好拿啊,哼!”
其木格不是學經濟的,隻知道後世國家財政赤字好像要控製在某個範圍內,但是,這個範圍到底是多少,怎麼算的,是一概不知,因此,隻好閉緊了嘴巴,聽老十罵十三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他還好意思給爺說,360萬不是小數!要是3萬6,爺絕不要,眉頭都不皺一下!”
雖然老十這個老板有點無良,但十三這個員工卻很是兢兢業業,第三天就到養心殿告訴老十,他想出了一個法子,沒準可以姑且一試,“朝廷一直沒明確的說國債承兌期限是多久,不如將這360萬兩設置成5年期的,利息再稍微高點就是…”
老十一聽,是啊,光想著今年借銀子,明年還了,怎麼沒想到可以拖個五年呢?
不過,老十卻對十三不放心,總覺得十三不可能這麼認真的幫他,便沒當場敲板,而是叫十三去信和九阿哥商議。
十三沒說什麼,立馬就給九阿哥修書一封,派人火速送去了安居島。
九阿哥接了信一看,頓時豁然開朗,當下熬了兩個晚上,擬定好了一個章程。
九阿哥是這麼打算的,每人認購的20%為一年期國債,30%為三年期國債,50%為五年期國債,不同期限的利息自然也不一樣,三種國債捆綁銷售,不單賣,不同意的可以退出,當然了,預認金是不退的。
弘曆聽了後,心算了一下,然後便問道:“九伯,你是不是希望他們都不認購啊,那就能白得172萬兩銀子呢,可是如此一來,朝廷以後再發國債就沒人買了。”
弘參沒好氣的瞅了弘曆一眼,弘曆立馬噤聲了。
九阿哥帶著弘曆到安居島後,弘參自己就先給九阿哥跪著賠了半天的不是,請九阿哥處罰他這個不成器的侄兒,然後得了九阿哥的諒解後,才紅著臉起了身。
然後弘參私下裏又就將弘曆好好的教訓了一頓,然後第二天又帶著弘曆給九阿哥陪了個不是,弘參對弘曆說:“你如果對親近的人隨隨便便、沒心沒肺的,日後誰還和你親近?合著和你好就該倒黴是吧?日後和九伯說話多動一下腦子,九伯畢竟不是皇阿瑪,皇阿瑪生了你,活該被你氣,可九伯憑什麼?”
因此,弘曆這幾天和九阿哥說話時真的認真思考過的,盡量不會產生得罪人的歧義了,才開口,讓九阿哥很是不習慣,不過因為忙,倒也沒精力去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