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懼內的名聲傳得很廣,因此,跟著十四一起接受老十接見的幾個高級將領對老十的風評那是早有耳聞,甚至可以說是如雷貫耳,老十當大元帥的時候,他們中還有兩個曾在老十帳下當差。
每次大軍出征,雖然都不許帶家眷,但高級將領們在營帳外置的外室卻都不少,總不能叫他們也和士兵一樣去找軍妓吧?但是,老十在西北的時候竟然沒外室,當時大家隻是猜測也許是因為老十親兵中有太多蒙古人的緣故,老十是提防著河東獅吼,所以對老十夫綱不振那是鄙視得不得了。
不過,有幾個聰明人認真一琢磨,倒也明白了,豁然開朗了,家和萬事興啊,兩個牛脾氣釘對釘、卯對卯,非要爭個輸贏,那隻能是兩敗俱傷,對老十的前程不利,八阿哥就是個前車之鑒啊,因此,既然女的頭發長見識短,那麼老十為了前途就不得不讓步,當然了,老十讓步那是有前提的,誰讓他娶了個能生的蒙古女人呢…
大夥兒當時就感慨了,這男的能不能成功,老婆娶得好不好那可是關鍵,而老婆娶得好不好的關鍵並不是說這個老婆娘家有多大勢力,阿巴亥牛,安親王一係也不是軟柿子,也不是說這個老婆脾氣有多好,老十和八阿哥應該都沒娶到溫柔的,也不是說這個老婆賢惠不賢惠,老十和八阿哥都是在妒婦身邊熬著,關鍵是看這老婆能不能生,若八福晉能生,誰還會去說八阿哥怕老婆,大夥兒隻能說八阿哥兩口子伉儷情深,那麼府裏隔三岔五就要鬧點動靜出來的老十怕就會取代八阿哥成為大清頭號懼內的窩囊廢,還想當太子?做夢去吧。
因此,當時在軍中,一部分聰明人都認為老十忍得好,忍得妙,老十並不是真的懼內,而是為了前程而不得不作出犧牲,大清的大元帥、新上任的太子眼光長遠著呢…
而當時的兩個聰明人此時也正站在養心殿內,見老十聽到準格爾獻了美女後,那不屑的表情,皆有點納悶,都已經登基了,還有什麼好怕的?
不過,兩人腦子一轉,當即就明白了,是啊,太上皇還在呢,老十此時若褪去偽裝,那太上皇沒準就會將老十看白了,看來,老十還得繼續忍啊,不過,曙光就在前頭,老十忍得值!
而十四見了老十的反應,當即就解釋了,說這是準格爾獻給老十的,他不好擅自做主,言下之意就是他不好越俎代庖替老十拒絕,弘豐都沒說話呢,他怎麼好說?
老十倒不至於為這事去責怪十四,而是又問了幾句準格爾的情況,便叫十四等人回去歇息,準備赴宴。
當然,老十還將十四單獨留下了,不為別的,就為暢春園的康熙。
本來,康熙是要攜帶一幫太妃回宮接見十四的,但是,因為老十貿然下旨加了個“開通海路”,康熙當時又對大臣們表錯了態,覺得回宮不大好,一回宮,萬一大臣們問和老十談得怎麼樣了,康熙怎麼說?
因此,康熙便臨時改了主意,不回宮了。
於是,老十隻好交代十四,快馬去暢春園給康熙和德妃請安,慶功宴延遲一個時辰開席。
十四並不知道康熙沒回宮,不過,聽老十這麼一說,當即就感激得給老十跪下了,重重的磕了一個響頭,是的,雖然如今老十是皇上,但康熙並沒大權旁落,何況還是十四的親爹,十四明日得上早朝,上完早朝還有一幹雜事,去暢春園見康熙沒準就得明天晚上或後天了,康熙心裏還不知會怎麼想呢。
但見完老十馬上又去暢春園,時間不夠啊,讓老十等自己吃飯,十四也沒這個膽子,畢竟明天可是老十的,就是今天也有一半歸老十了。
而老十卻主動幫十四解決了這個難題,讓十四怎麼不感激,看來老十還真的是體恤人啊。
其實老十並不是體恤十四,而是體恤自己,若不讓十四今天去給康熙請安,還不知道康熙會生出什麼妖蛾子呢,雖然康熙這個太上皇大事不怎麼摻和,但老十也架不住他在小事上上眼藥。不想,卻讓十四對老十的感激又上升到了一個層次,真正的無心插柳。
而老十在十四走後,並沒和重臣們商議對策旺阿拉布坦的處置,而是宣阿茹娜的親生老大呼楞斯覲見。
呼楞斯是奉旨進京的,不是自己打的申請,因此,到京後,沒立馬去見阿茹娜,而是按程序給老十上請安折子,因回京的高級將領很多,大家都在宮裏排著隊遞折子,當然,他們也知道老十今天是沒功夫見他們的,但程序就是這麼定的,他們必須得將折子遞過去,然後等老十派個太監出來說,老十過幾日接見,然後才能散夥,否則,那就是藐視老十,藐視朝廷。
所以,呼斯楞是完全沒想到老十會立馬接見他,他的請安折子沒準太監都還沒遞上去呢,而其他等著候見的人朝他投去的眼光也是頗有點意味深長,呼斯楞有點鬱悶,心想,皇上給自己設計了一條裙帶路線,沒關係,但是,掩著點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