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品勢攻防詳解(1 / 3)

品勢攻防理論

截拳道自功夫之王李小龍先生創立以來,素以動作剛勁迅猛著稱於世,雙節棍更是體現其風格的最佳兵器。

雙節棍因為具有剛柔有度的特性,而兼具軟硬兵器的攻防特點。針對這一特點,可歸納總結出多種便於攻防的操棍姿勢,以此種操棍姿勢應敵,可速決勝負。

所謂品勢便是操習雙節棍的各種不同的姿勢,是指在與敵人對峙或格鬥時,從我方的狀態看,最利於攻防的自然握棍形態。

現代棍道品勢分為靜態品勢和動態品勢兩種,各有九勢;或凝重如山、無懈可擊,或柔和似水、無孔不入,或威猛淩厲、銳不可擋,或輕靈翔動、變化無方,各具特點。是剛與柔的結合,力與美的體現。

品勢的動與靜隻是相對而言,靜極生動,動極而靜,生生不息,無始無終,二者並無太大區別,僅是分類不同。動,可表現為激烈的攻擊形式或巧妙的防禦形式;靜,則具體體現為以靜製動,後發先至。

品勢的剛與柔是指棍體運行時速度和力量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衝擊,而形成了形象上的差異,即剛與柔的顯現。

所謂柔者剛之極,剛者柔之至;逢剛柔化、逢柔剛進,動靜相合、虛實相間,便形成了特有的截拳道兵器技擊風格。

品勢的所有動作均要求以九大原型狀態開始,身、心、棍融為一體,迅速發動攻勢,果斷、迅猛、一舉克敵。品勢九大原型品勢九大原型是在雙節棍主要攻擊法訣與實戰技術基礎上,提煉而來的九種應敵姿勢。猶如截拳道的戒備式,一觸即發,倏發倏收,攻守兼備,各具特點。

雙節棍技法體係中的所有攻防動作,基本由此九大原型演變而來。

藏刀式原型

雙腳前後開立,重心降低,大於肩寬;雙手以陰手握棍法,背後橫棍而立。

背劍式原型

右手上抬,陽手握棍,垂懸另一棍於肩背處,左手於腋下以陰手握棍法握住棍身。

握棍式原型

雙手斜把拉棍,斜橫棍於胸腹前。

托棍式原型

以花指握棍法一手陰手握,一手陽手握,豎舉托棍於體側;或橫舉攤掌托棍於體側。

疊棍式原型

戒備式站立,一手握棍置於頜下護腮,另手握拳前伸;或雙腳前後開立,重心降低,前手疊棍而握橫於體前,另手五指張開置於頭側。亦可雙腿大開,雙手疊棍以低位戒備式垂懸抱於胸前。

跨虎式原型

戒備式站立,雙手各握一棍端,垂手橫拉棍放於體前腰腿間。或將雙腳前後大開,重心降低,橫拉棍於體前。

擎天式原型

雙腳前後開立,約等於肩寬,雙手花指握棍,雙臂前伸擎棍,橫於頭前。掛棍式原型雙腳前後開立,略大於肩寬,將棍鏈懸掛於脖頸處,雙手五指張開,分別置於體前、體側。夾棍式原型雙腳前後開立,略大於或等於肩寬,雙手各握一雙節棍,將棍另一端夾於腋下;或單手握棍夾於腋下。

另一種夾雙棍方式為:雙腳前後開立,大於肩寬,重心降低,雙手各以花指反握一雙節棍,將棍另一端夾於腋下。

九三靜態品勢

靜態品勢的起始動作與結束動作基本相同,其含義為一棍化萬棍,萬棍歸一棍。體現九種攻防合一的出棍、收棍姿勢與狀態。

藏刀式

藏劍式起,右手運棍上撩、左下劈,換左手接棍錯步右下劈,體前回棍橫掃,腰後換右手接棍上步上撩、左下劈;繼續上撩回棍,擊腿反彈,在身前攪棍,以手部為軸立圓旋轉,藏劍式收。背劍式背劍式又名蘇秦背劍。右側背劍式起,運棍前下劈,接反八字舞花左上撩、左手右腋下接棍成虎踞龍盤式;接上動,左手運棍左上撩,右手背後接棍成翻山越嶺式;上動不停,右棍上撩、斜下劈,恢複背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