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4歲的猶太兒童在費力地彎腰係鞋帶,一個人看到後想去幫助他,但是卻遭到了小男孩的拒絕。不但如此,小男孩還反問道:“你知道我多大了嗎?”
“不知道,但我想你還小。”想要幫忙的人說。
“我已經不小了,已經4歲了。”小男孩驕傲地說,意思是他已經長大了,係鞋帶這類事不需要別人幫助。
這就是一種自主意識。
教育孩子要自立
猶太父母重視孩子自強自立性格的培養,他們通常會采用聲情並茂給孩子講故事的方式,使孩子明白自強自立的重要性和意義。
從前,在猶太的一個城鎮裏有個人,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由於沒有一技之長,又沒有謀生的手段,因此,他每天隻有靠在城裏乞討度日,生活十分困窘。
但那時的城市不大,因此,他天天走的都是那幾條街巷,也總是向那幾戶人家進行乞討。剛開始人們出於一種同情心,或者說是可憐,還給他一點剩飯菜。但時間長了,人們就覺得他來的次數太多了,令人生厭,此後也沒有一個人願意再給他食物了。他因此也隻有忍饑挨餓的份了。
碰巧的是,當時鎮上有個馬醫,因活太多忙不過來,正急需找一個幫手。於是,這個乞丐就主動找上門去,請求馬醫能讓他在馬廄裏打打雜工,以此換取一日三餐。從此以後,這個乞丐再也不用沿街乞討了,晚上也不必擔心漂泊流浪了,安定的生活使他的日子漸漸充實起來,幹活也顯得格外賣力。
這時,卻有些人在一旁取笑他道:“馬醫本來就是一個被人瞧不起的職業,而你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就去給馬醫打雜、當下手,這不是對你的莫大恥辱嗎?”而這個昔日的乞丐卻平靜地回答道:“對於我來說,天下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寄生蟲,整個人靠乞討度日。過去,我為了活命,連討飯都不感到羞恥;如今能幫馬醫幹活,用自己辛勤的勞動來養活自己,怎麼能說這是一個莫大的恥辱呢?”
故事中乞丐的生活態度是正確的,勞動本身就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在任何情況下,隻要能自食其力就是好的。猶太父母對孩子自強自立的教育,就是對孩子熱愛勞動的培養,讓他們在勞動中體會到一個人在自強自立方麵的重要性,從而讓他們能夠在以後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培養孩子愛勞動的能力
在猶太社會中,猶太父母通過對孩子愛勞動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從中學會自強自立。
在猶太家庭,每一個父母都認為隻有精明和勤奮的人才能有所建樹,因此,他們把培養孩子愛勞動作為孩子全麵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並且當作是早期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會利用幼兒期這個人類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孩子進行早期的勞動教育,讓他們在輕鬆愉快、多種多樣的勞動中獲得全麵的發展。
讓孩子從小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增強他們動手做事、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能力,從而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的意識。當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猶太父母還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識。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孩子不斷地成長、進步,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公德,還可以使孩子的神經係統和各部分的器官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有一個猶太家長曾這樣說道:“我有7個孩子,雖然家裏條件非常優越,但為了給孩子更多機會學習各種勞動技能,我每年都會在夏季把孩子帶到山裏去住一段時間,讓他們過山裏人的生活:放牛、砍柴、挖水渠、給牛建圍欄、給馬洗澡。我每天都會給他們布置一定的勞動任務,隻是為了在勞動中培養他們的責任心,每個人分配不同的工作,讓大一點的孩子挖水渠、建牛欄,讓小一點的孩子照顧比他更小的孩子,從而讓他們在自己工作的範圍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讓他們學會如何去麵對、戰勝困難。因此,孩子們從山裏回來後,學到了很多的生活經驗,認識了各種各樣的植物,有時他們會把從山裏勞動學會的技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學習當中去。通過對孩子山裏勞動的培養,讓孩子懂得了一個人要想在社會當中生存、立足,需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
人生就如一個艱難的旅程,有時不可避免會遭遇一定的困難,麵對一定的挑戰。這時,真正能夠幫助你的隻有自己,能夠拯救你的隻有自己。此時的你,必須要能夠自立。因此,每個父母都要重視對孩子自立、自強能力的培養。
自立就是在自己掉進坑中後,使自己能夠勇敢地爬出來;自立就是遇到困難時自己想辦法解決;自立就是遇到挑戰時,自己勇敢承擔,勇敢反擊;自立就是一個人在麵對困難壓不倒,遇到厄運不低頭,經曆風險無畏懼的一種精神操守。因此,每一個家長都應該讓孩子學會自立,因為學會自立,就會使他們自強不息;學會自立,就會使他們走向希望,走向成功。
6.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美國哈佛大學青少年心理學家達瓦爾教授2002年夏天對美國紐約的阿爾泊尼社區少年的一個調查表所做的統計分析如下:
一個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常常有這樣的想法——
爸爸媽媽最近都為我做了什麼呢?——隻知道一味地索取;
Shit!(孩子說這話的時候你絕對是聽不到的,他們說得快,並且聲音很小)你們說的早就過時了,我才不吃你們這一套!老土!——缺乏與人交流的技巧;
要我給你倒茶?哼,怎麼可能呢?在家裏都是他們給我倒!——自我中心主義的明顯表現;
這太不公平啦!簡直是虐待我!我就是不做,看你們能把我怎麼樣!——不理性的想法導致憤怒的情緒。
……
被父母以及家人溺愛的孩子很難遵守規矩以及自我約束,他們認為規矩都是為別人製定的;他們有太多的優越感,眼高手低,不善於與人相處;而當看到他人進步時,又非常容易產生怨恨以及沮喪的情緒。如果這些孩子不開發自己的潛能去迎接日益殘酷的競爭的挑戰,就很難發掘人生的深層意義以及享受美好的人生。
如果父親沒有教兒子謀生的手段,就等於教兒子成為一個賊。
——猶太教義
智愛還是溺愛
麵對孩子,父母或許常常有這樣的想法:“哦!寶貝,我們是多麼的愛你,你是我們的骨肉,所以我們一定會格外地嗬護你,不會讓你受一點兒委屈,從小就讓你過上幸福、安逸的生活。”如果您有這種想法,那非常遺憾,這可不是一個正確的想法。智慧地愛孩子和一味地嬌慣孩子將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會的未來,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整個家庭至高無上的希望和最大的快樂源泉。關心和愛護孩子是作為父母的一種神聖的情感,全世界的家長們也都在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付出自己的心血。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由於很多父母對家庭教育方麵的知識了解得太少或是本身認識有偏頗,結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本無可指責,但是事實上,一個被家長嬌寵而又缺乏獨立能力的孩子,想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無論家長的主觀願望多麼美好,孩子長大後都要與那些綜合素質更強、更善於思考並且懂得團結合作、嚴於律己的同齡人去競爭。這就意味著在撫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就需要從孩子將來要麵臨的競爭和挑戰著眼,全麵地並且前瞻性地關心和培養孩子,尤其是關心孩子心靈的成長和健康。而那些隻關心孩子表麵的需要,隻知道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的家長應該引起高度警惕,現在該是你立即行動起來改變錯誤的教育方式的時候了。
下麵讓我們來看看孩子最終將要獨立麵對的社會具有哪些本質的特征,以及他們必須具備怎樣的與之相適應的能力。
社會的特征與之匹配的能力開放社會交往的能力充滿競爭競爭與合作的意識和能力知識經濟高度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充滿生機發展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猶太人從孩子出生取名開始,就希望將孩子撫養成獨立的人。傳統上,猶太孩子不根據活著的親戚的名字而取名,尤其是不根據父親的名字來命名。因為,猶太父母認為每個孩子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不應該讓孩子活在別人的陰影下。避免用“小”,在改革派猶太人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傳統。這些猶太人起源於東歐和德國,在美國猶太人中占主要部分。這種做法也有一部分迷信的成分,就是如果用活著的親戚的名字給孩子取名,孩子就可能會奪走他全部的壽命。
除了在取名上猶太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獨立的培養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猶太父母也提倡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以及處理問題。
一家猶太人養了一隻非常漂亮的狗,全家人都特別喜歡,尤其是家中最小的男孩更是對狗疼愛備至,整日與狗同吃同住,到了難舍難分的地步。
但是,有一天,狗突然死了,這使小男孩非常傷心,甚至痛不欲生。父親盡管也很難過,但他認為狗遲早會死,隻好將狗拉出去了事。但是兒子卻堅持要將狗埋在自己家的後院裏。父子兩人因此鬧僵了,最後隻好找一位拉比谘詢。
這位拉比常常為別人提供各種谘詢和服務,但還從來沒有涉及狗的葬禮的。拉比非常了解此時那個小男孩無比悲傷的心情。
於是,拉比查找有關資料,結果正好在《塔木德》中找到了一個有關的故事:
一次,一條毒蛇爬進猶太人家的牛奶桶中,它的毒液溶進了牛奶,而這件事隻有家裏的一條狗看到了。晚上,正當全家人想要喝桶中的牛奶時,狗突然叫了起來,並奮力撲上來打翻了盛奶的杯子,喝了起來。正當大家都為之生氣時,狗已經奄奄一息了。全家人才恍然大悟,原來牛奶裏有毒,都對狗非常感激。
拉比講完故事後,父親欣然同意了兒子的做法。
這則故事從表麵上看是關於狗的事情,但實際上是教誨人們凡事要多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和著想。當然,父子兩人的事情能夠圓滿解決,和拉比的處世藝術也是分不開的。他沒有把任何東西強加於父親,隻是講了一個關於狗的故事,這就在尊重了小男孩意願的同時,也尊重了父親的權威。那麼,父親何不順水推舟呢?在父母教育孩子以及在處理與孩子之間的衝突時,是不是也應該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問題呢?
教孩子學會生存
“生存”是與“死亡”相對應的概念,是有機體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的延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活著”。“學會生存”是聯合國對教育宗旨的確認。《學會生存》一書的前言中也說:“生命存在著是美麗的,世界將因生命的存在而生機勃勃,風采無限。青少年是世界的未來,學會生存尤為重要。”
“學會生存”至少應該有以下三層含義:
第一,學會自我保護,以保持正常的生存狀態;
第二,學會勞動、學會競爭、學會應變,以增強生存的能力;
第三,學會審美,以提高生存質量。因為人生的追求不僅僅是“活下去”,還應該“活得更好”。
學會自我保護是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核心是安全問題。從人身的物質載體生存狀態來看,可以分為正常狀態(包含最佳狀態)和非正常狀態(包含“零生存”狀態,即死亡)。這裏所說的非正常狀態,包括由各種原因造成的傷害等遺留的各類後遺症,直到死亡。很多沉痛的教訓表明,如果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得到增強的話,很多不應該發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學會勞動、學會競爭、學會應變,是增強生存能力在不同層次上的要求。勞動是每個人最基本的生存資格。正如猶太民族2000年來一直倡導並幫助孩子自立的永恒教義所說:“培養你的孩子,讓他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這樣你才會終生無悔。”勞動不僅是人的一種謀生手段,也是一個人由孩子走向成人的標準。
美國哈佛大學一些行為學家、社會學家以及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448名少年兒童所作的跟蹤調查發現,從小熱愛勞動的孩子比不熱愛勞動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更充實,並且成人後的失業率、犯罪率、離婚率以及犯各種精神疾病的比例都大大低於不熱愛勞動的孩子。調查清晰地表明:如果孩子從小沒有經過一定的意誌磨煉,在急劇多變的社會環境中處之坦然將非常困難,並且容易產生許多心理障礙。
不但如此,勞動對青少年成長最重要、最直接的意義還在於它能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在物質較為豐富的今天,在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漸凸顯的當代,父母在培育孩子時強調自立精神,並通過勞動來培育孩子的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競爭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中,而且整個自然界也充滿了競爭。競爭在當下更為激烈,未來也不可避免,教孩子學會競爭是生存的必須。
應變也是生存能力的一個基本要求。美國故事大王斯賓塞·約翰遜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就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說明了這個深刻的道理。
故事大意是這樣的:兩個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他們在迷宮裏共同享用著同樣的奶酪。但有一天,奶酪突然沒有了,兩個小老鼠並不覺得驚訝,毫不猶豫地取下掛在脖子上的跑鞋,迅速跑向迷宮的深處尋找新的奶酪。對它們來說,問題就是這麼簡單,隨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另外兩個小矮人則不然,當發現奶酪不見了之後,他們憤怒地大喊大叫:“誰動了我的奶酪?”,他們不相信已經發生的事實,完全被這個意外給驚呆了。因為對他們來說,奶酪不僅是食物,還意味著悠閑而富裕的生活,意味著成功與榮譽,他們當然不願意失去奶酪。沒有了奶酪明天該怎麼辦?他們不願意接受改變,一直期望著重新出現奶酪。等到餓得實在不行的時候,他們才不得已找出自己的跑鞋穿上出發,經過辛苦努力,終於找到了更加新鮮豐盛的奶酪。而此時他們才舉起新奶酪歡呼“變化萬歲!”從此,兩個小矮人也像小老鼠一樣,把跑鞋係在一起掛在脖子上,隨時為發現新的奶酪做準備。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在生活安定時都不希望變化的到來,並且逐漸形成的習慣往往使人鬥誌消退。因此,《誰動了我的奶酪》的作者歸納出牆上的話警示人們:他們總是不斷地拿走你的奶酪;隨時做好奶酪被拿走的準備;經常聞一聞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們什麼時候開始變質;越早放棄舊的奶酪,你就會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隨著奶酪的變化而變化;嚐試冒險,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切記,他們仍會拿走你的奶酪……
教孩子學會學習
或許,任何一個父母都已經無法記得自己第一天入學的情景,但很幸運,可以通過子女來重新經曆這些事情。孩子們感受到的興奮、恐懼、憂鬱、幸福以及自豪,父母同時也可以感受到。
作為父母,與孩子一起買教材、筆記本或者鉛筆都是很開心的事情。而以色列的媽媽在適當的控製下允許孩子自己選擇筆記本、書皮的顏色以及圖案。因為他們知道,讓孩子參與上學前的準備過程是非常重要的。讓孩子自己判斷以及選擇,可以逐漸地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日常用品,還會有養成孩子獨立的個性的效果。那時,周圍會形成非常愉快的氣氛,而這種愉快情緒是有傳染性的,特別是對於剛入學的孩子而言,整個家庭都會將注意力以及關心投向孩子。
在以色列,到了小學一年級,大部分孩子都會開始讀《聖經》,而很多學校在這時也會召開紀念典禮。在典禮上,孩子將在全體家庭成員的圍繞下接受《聖經》。這對所有的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動的事情。猶太孩子將第一次收到的《聖經》當成一本特別的書,他們認為這是一本任何人都不可以在裏麵寫字或者將其撕破的書。而擁有自己的《聖經》是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和讀書欲望,也是為了讓孩子們對其產生責任感。《聖經》是要求孩子負責的第一件物品。
在以色列,將孩子送進學校讀書學習的必要性與不剝奪孩子的幼年時光這兩個平衡一直維持得很好。在以色列,老師經常將大自然中的各種標本帶進課堂,讓孩子們用不脫離教室的愉悅和有趣的方法獲取對大自然的學習機會。
不但如此,猶太父母對於孩子從幼兒園轉至學校的準備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讓孩子清楚地理解學校與幼兒園不同,學校是學習的地方,這非常重要。學校的教師教孩子們讀、寫的方法,而父母要強調這種重要性。
讓孩子盡情表達
作為父母,還應多教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當孩子做某項決定時,你可以問他:“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借此訓練他的精密的思考能力。
猶太父母非常重視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他們還常常利用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對孩子采用不同的培養方法。對於4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非常旺盛,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喜歡進行各種探索活動,例如,把東西拆開看看裏麵究竟是怎麼回事。又由於這個時期孩子的語言能力已經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因而可以將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表現在語言訓練上,例如編講故事。
孩子們編講故事看似是瞎編,但實際上卻是他們動腦的結果,因此父母千萬不要壓製孩子編述故事的積極性,更不要認為孩子是在胡思亂想,正確的做法是應鼓勵孩子進行創造性的編述。
而父母此時也可以采取各種方法來激發孩子進行創造性講述。比如說:“我很想聽聽那個小猴子後來怎麼樣了?”、“請你幫我講講那個小白兔的故事好嗎?”等,用語言來引導孩子講故事。除此之外,當孩子畫完一幅畫時,父母也可以請他講講畫上描述的是一個什麼故事。還可以與孩子一起玩故事接力賽,孩子講一段,父母接一段,然後孩子再講一段,直到把故事編出來,這樣不但能夠開發孩子的思維以及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很有趣。
而對於處於5~6歲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是自由遊戲的高峰期。由於孩子們的生活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表現方式也日趨多樣,互助關係的日益加深,所以孩子們的遊戲生活也就更加充實。在人的一生中,恐怕再也沒有哪個階段能比這時孩子們對遊戲更專注、更傾心的了。作為父母,指導孩子創造遊戲式的生活,讓孩子在遊戲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遊戲就會因孩子內心世界的豐富而變得更加有趣,因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而變得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