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有節的人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好感,取得的成就不僅大。而且能夠持久。得誌便猖狂的人屬於“小人”,即便一時得誌,由於輕狂自大,終招致他人的忌恨,暗中使壞,成就難以持久,榮福也往往短暫,如曇花一現。
這兩種人成敗的原因不僅僅在於他們為人處世的區別上,而是由其不同的人生思想和做事方法所造成的,其他人的評價和看法隻是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進退有節的人比較謹慎,做人做事小心翼翼,不願因粗心大意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他們做事井井有條,不忙不亂,亂中有穩,忙中有序,這種工作方法與他進退有節的人生行為是一脈相承的。有這樣良好的工作習慣,又能得到左右人的肯定和幫助,成功的氣數自然增加不少。
得誌便猖狂的人則不然。他們在未得誌之前,也有理想和抱負,但過於看重個人的努力和天賦,一旦成功,總以為是個人聰明和努力奮鬥的結果,而忽略了其他人的功勞。更為深刻的原因在於,這種心態促使他不細心觀察周遭情勢的變化,自高自大,對事物的變化失去了準確的判斷,因此成就難以持續下去。再加上猖狂,得罪了其他小人,又平添了無數阻力和困難,自然難以持久了。
關於唐代郭子儀大敞府門一事,早已被人們傳為佳話。但是又有誰知道。他這樣做竟是為了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郭子儀是個明智的人,他不僅知道何時該銳意進取,更清楚何時該退守一隅,又如何保全家族及皇上所賜的富貴。
郭子儀爵封汾陽王,王府建在首都長安的親仁裏。汾陽王府自落成後,每天都是府門大開,任憑人們自由進出,郭子儀不準府中人幹涉。
有一天,郭子儀帳下的一名將官要調到外地任職,特來王府辭行。他知道郭子儀府中百無禁忌,就一直走進了內宅。恰巧看見郭子儀的夫人和他的愛女兩人正在梳洗打扮,而王爺郭子儀正在一旁侍奉她們,她們一會兒要王爺遞手巾,一會兒要他去端水,使喚王爺就好像使喚奴仆一樣。這位將官當時不敢譏笑,回去後,不免要把這情景講給他的家人聽。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整個京城的人都把這件事當做笑話談論。
郭子儀聽了倒沒有什麼,他的幾個兒子聽了都覺得太丟王爺的麵子。他們相約,一齊來找父親,要他下令,像別的王府一樣,關起大門,不讓閑雜人等出入。郭子儀聽了哈哈一笑,幾個兒子哭著跪下來求他。一個兒子說:“父王您功業顯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卻不尊敬自己,不管什麼人,您都讓他們隨意進入內宅。孩兒們認為,即使商朝的賢相伊尹、漢朝的大將霍光也無法做到您這樣。”
郭子儀收斂了笑容,叫兒子們起來,語重心長地說:“我敞開府門,任人進出,不是為了追求浮名虛譽,而是為了自保,為了保全我們的身家性命。”
兒子們一個個都十分驚訝,忙問這其中的道理。郭子儀歎了口氣,說:“你們光看到郭家顯赫的聲勢,沒有看到這聲勢喪失的危險。我爵封汾陽王,往前走,再沒有更大的富貴可求了。月盈而蝕,盛極而衰,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們常說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讓我歸隱;再說,即使歸隱,也找不到一塊能容納我郭府千餘口人的隱居地呀。可以說,我現在是進不得也退不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緊閉大門,不與外麵來往,隻要有一個人與我郭家結下仇怨,誣陷我們對朝廷懷有二心,就必然會有專門落井下石、妒害賢能的小人從中加油添醋,製造冤案,那時,我們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可以說,郭子儀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他善於忍受災禍,更善於忍受幸運和榮寵,深諳中正平和、不變不驚的明哲保身之道,所以才能四朝為臣。郭子儀的立身處事,真正做到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怨天、不尤人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