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回族的空間分布非常廣泛,不同地區的回族因自然地理和人文區位差異而在經濟、文化等方麵表現出各自的特點,所以對回族社會結構及其變遷的整體把握應當建立在盡可能豐富的民族誌資料基礎上,開展更多的以村莊社區為單位的田野調查。從這個意義上說,寧夏南部是從事回族研究的民族學、人類學工作者不應繞開的田野工作空間,如果缺少了對寧夏南部回族社會的深入調查和研究,要完成對回族社會的整體理論建構是很困難的。

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是在傳統的農村回族社區中度過的,接受過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洗禮,就像露絲·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一書中所指出的:“個體生活曆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於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與行為。到他能說話時,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的創造物,而當他長大成人並能參與這種文化的活動時,其文化的習慣就是他的習慣,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也就是他的不可能性。”而當我離開自己曾經生活過的社區並接受民族學的專業訓練之後才感到,我所擁有的那些習慣和意識並不是關於自己民族的全部知識,很多回族成員都有這些知識和習慣,但作為學習了民族學專業的回族成員,我越來越覺得應該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研究和思考這個民族。在作這份博士論文之前的近十多年裏,我曾對回族的“教坊”社區、回族的人文社會性格、西海固地區的伊斯蘭教做過調查和研究,但總覺得沒有獲得對回族社會深層結構的認識,也沒有從已有研究成果中獲得這一方麵的係統知識。

本書試圖通過在單家集的田野考察實現以下幾個預期目標:第一,取得較為豐富的民族誌資料。通過紮實的田野調查對寧夏南部回族的社區形態、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勞動生產、文化教育、村莊權力、社區變遷等進行客觀、詳細的記錄和描述。第二,通過對村落史的複原性重建,透視一個村落共同體的興衰與國家體製和區域性的社會曆史變動之間的關聯性。我將借助口述史方法搶救單家集人腦海中關於他們自己曆史的記憶,並試圖借助相關文獻把這些記憶的殘片進行拚接和整理,勾勒出單家集村落演變的脈絡。第三,觀察一個回族村落在我國現代化的整體進程中正在發生的變化及未來走向。第四,在整理和分析民族誌材料的基礎上,探尋鄉村回族社區發展變遷的動力機製,對某些社會文化現象作出理論闡釋。第五,提出政策建議,為政府部門在寧夏南部農村回族社會經濟發展方麵的有關決策提供參考意見,以提高區域發展政策的可靠度和有效性。

四、理論與方法

(一)理論背景

在整個調查研究過程中,我將以三種理論框架為取向,力求從觀察和了解村民的日常生活入手,在描述和分析過程中使用規範的概念、技術工具來解析鄉村回族社會的內在結構及其變遷。盡管我的調查和分析將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展開,但最終的結論將在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事實的基礎上形成,而不是拘泥於現有的理論樊籬之中。

1.曆史社會學。曆史社會學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布迪厄認為,社會學研究現實問題不能脫離曆史,應當在曆史過程中把握現實社會問題的根源和實質,因為現實是曆史的繼續,曆史則是現實的過去,不僅曆史作為過去展開了今天的現實過程,而且現實作為既存也展開了過去的曆史。由此可以看出,曆史社會學關注社會學研究中曆史與現實的關係問題,主張把對社會問題的研究放到曆史過程中展開。布迪厄認為,從曆史中揭示出現實問題的演化脈絡,對於更深入地理解現實社會的矛盾關係和複雜結構是十分有意義的。曆史社會學給我們的啟示是,研究者在理解和分析所觀察到的現實現象時應該有一種曆史學的意識,借助對曆史的追憶來把握現實社會結構的成因與未來走向。

2.相互聯係的社會發展模型。這是日本著名經濟學家速水佑次郎提出的一個有關社會體製發展的概念性框架。速水佑次郎在《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一書中把社會和文化遺產在製度創新中的作用,以及利用它們加速創新和發展的基本手段作為主要議題。他認為,考察製度和文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經濟增長對這些因素的影響;理解經濟變量的數量擴展同文化與製度相互作用的過程等是發展經濟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他特別強調特定文化內生出的製度變遷的作用,即利用根植於傳統的規範和習俗,創造出一種能夠最好地開發新的經濟機會的經濟製度。按照速水佑次郎的解釋,社會體係中由文化與製度構成的“文化—製度子係統”和由資源與技術構成的“經濟子係統”是相互作用的,並且經濟子係統的生產力是以社會中的文化和製度為條件的,圖1上部作為社會係統組成部分的文化和製度,對位於下部的經濟子係統往往會產生重大影響。該理論模型的特點是揭示了社會係統各要素間的相關互動性,尤其是文化—製度要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因此,該模型對於本論文的研究是有參考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