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農產業的興起
(一)農業的困境
1.人多地少。田野工作期間,筆者在村子裏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單家集曆來人多地少”。現年59歲的單家集黨總支書記許文傑從1962年起就擔任村幹部,對單家集的情況非常熟悉。他在接受我的訪談時用“人口多、家底薄,外債多、土地少”概括單家集的過去。他認為如果靠種地,單家集現在最多能養活1000多口人。
單家集在民國時期的人口在2000人左右,耕地2000多畝。農業合作化(1953年)以前,單家集有50%的人靠在集市上做各種小生意為生,也有做大生意的;約有40%的農戶靠單一的種地為生,畝產小麥不到200斤。1958年,單家集的集市被撤銷,使許多原來靠集市維持生活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生活來源,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加劇,於是就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人口外遷。單家集當時有100多戶遷往新疆等地,遷出人口約占全村總人口的25%。二是開墾新土地。單家集人開墾山地始於民國時期,但大量集中的墾荒還是人民公社化以後的事情。單家集現有山地2929畝,其中人民公社化以後相繼開墾出來的2000畝土地。
2002年,單家集共有耕地5689畝,人均1.40畝。同期西吉縣農民人均耕地麵積為2.56畝,興隆鎮為1.57畝,人均耕地麵積最多的下堡鄉為3.82畝。該村原有水地500畝,其餘都是旱地。1992年,單家集被確立為寧夏回族自治區26個小康示範村之一。時任單北村黨支部書記的許文傑抓住了這次機遇。他從單家集的實際出發,向縣委派來的工作組提出了8條建議,其中第一條就是徹底解決人的吃飯問題。在縣委和縣政府的支持下,單家集人打機井、搞提灌,使全村水地由1994年前的500畝發展到現在的2940畝,人均占有水地達到0.72畝,糧食單位產量提高到每畝500公斤。
2.高投入低收益。如果單家集的水地和山地全部用來種植小麥,畝產分別按500公斤和100公斤計算,人均有糧可達430公斤左右。所產小麥按每公斤1.20元算可折合現金516元,但這並不是種糧所得到的純收入。單北村單斌以種一畝小麥為例算了一筆賬,他計算出來的結果是,每畝的投入為297元,其中生產資料147元,勞動力150元;每畝產出折合現金540元,扣除各種投入,種一畝小麥的純收入為243元,如果不計算勞動力投入,則純收入為393元。
種一畝(水地)小麥的投入和產出記賬如下:
投入:297元。
其中:
二氨20斤×0.87元=17.4元;
尿素27斤×1.00元=27元;
油渣50斤×0.55元=27.5元;
磷肥50斤×0.35元=17.5元;
農藥10元×3次=30元;
澆水7元×4次=28元;
勞動力投入(播種、鋤草、犁地、澆水、收割、碾場等)150元;
產出:1.20元(小麥畝產單價)×450公斤(小麥畝產量)=540元。
從上麵的計算中可以看出,如果僅靠單一的農業生產最多隻能解決溫飽問題。現階段我國執行的650元的貧困線標準,即一個家庭的年人均純收入如果低於650元就屬於貧困家庭。據問卷調查,單家集目前從事單一農業生產的農戶約占總戶數的30%,這些家庭的生活大多比較貧困。單家集目前的人均耕地麵積為1.4畝,假如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種7畝水地,以小麥畝產450公斤計算,可產糧3150公斤,折合成現金為3780元人民幣,如果不把他們付出的勞動計算在內,扣除生產資料投入,純收入為2751元,人均550元,這個收入水平低於國家規定的貧困線標準。
(二)改革開放與非農產業的複興
在改革開放、人地張力和民族傳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單家集回族逐漸形成了農商結合的經濟生產方式,村裏的大部分人口農商並重、以商濟農,把商業作為農耕經濟的重要補充。人們對集市的依賴性極強,很多人的生計甚至清真寺的運轉都要依靠集市交易。在長期的商業經營活動中,單家集回族形成了牛羊屠宰、皮毛加工貿易、粉條加工、飲食業等自己的傳統行業。但在計劃經濟時期,單家集的集市被取消,當地回族過去從事的各類商業活動也在“割資本主義尾巴,趕社會主義大集”的風潮中蟄伏下來,隻有少量製作耕具的手工業者在暗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