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村莊變遷(1)(1 / 3)

變遷(change)是社會學、人類學中的重要論題。所謂變遷,簡單地說就是社會事實在曆史時間軸上所發生的變化。變遷並不僅僅是就發展、進步、增長而言的,倒退、衰落也是變遷。變遷問題可以在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上進行考察,廣義上的變遷可以理解為社會變遷,即社會係統的整體變遷;狹義上的變遷可以理解為構成社會係統各要素的單體變遷,如體製變遷、經濟變遷、文化變遷、宗教變遷、法律變遷、習俗變遷等。村莊作為一種社區形態、一個“微型社會”,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在前麵各章的描述和研究中都已不同程度地涉及村莊內部的變遷問題,這裏所謂的村莊變遷是指村莊內部社會結構的變化。

一、階層分化

就像飛機、輪船上的乘客坐在不同等級的艙位一樣,社會生活中的人也處在高低有別的位置上,這就是社會階層。戴維·波普諾指出,社會分層是一種根據獲得有價值物的方式來決定人們在社會位置中的群體等級的一種持久模式。日本社會學家富永健一在《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一書中認為,社會階層是由於人類社會中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平等造成的社會結構狀態。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社會分層現象一直普遍存在,但其形態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如何觀察社會分層現象方麵,馬克斯·韋伯提出的財富、權力、聲望三個維度至今被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技術工具。在馬克斯·韋伯看來,通過考察和分析個人或群體占有財富、權力和聲望的程度就可以把社會成員劃歸不同的地位等級。財富通常指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所擁有的全部財產;權力一般指個人或群體控製或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聲望則是指一個人從別人那裏所獲得的良好評價與社會承認。

(一)解放初期的社會分層狀況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從消滅階級和社會不平等的社會變革目標出發,主要以對土地、財產等資源的占有情況為尺度,把社會成員劃分為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等不同的階層,然後把地主和富農所占有的土地、牲畜、耕具等財產予以沒收,無償分配給貧農和雇農等下層階級,這個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被稱為“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提出了“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製度,發展農業生產”方針。1951年,根據靜寧縣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所作的統一部署,單家集開始進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大致經曆了丈量土地、登記財產、劃分階級成分、沒收財產和重新分配所沒收財產等階段。在丈量土地和登記雇傭長工數量的基礎上,把村內的農戶劃分為地主、富農、小土地經營者、上中農、下中農、貧農、雇農等階層。其中地主占總數的3%,富農占2%,小土地經營者占5%上,上中農占15%,下中農占40%,貧農和雇農占35%。

劃分階級成分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社會生活中的階層差別,通過土地改革這種經濟資源的重新分配,村莊內部在曆史上形成的社會差別被抹平了,過去的地主、富農不再富裕,過去的貧農、雇農也不再貧困,大家都平等了。但是,由於劃分階級和土地改革除了經濟改革的性質,還具有濃厚的社會政治色彩,從地主、富農階層因自己的財產被瓜分而對政府和人民產生不滿甚至破壞情緒的推斷出發,當時對地主、富農階層采取了改造、防範、批鬥等社會政治措施,尤其是把地主、富農列入“四類分子”。土地改革完成後,國家在地方社會先後推行合作社、人民公社製度,在形式上社會成員都是沒有階級、階層差別的社會主義勞動者,但由於階級成分的符號化和身份化,直到家庭成分製度取消前,村莊生活中一直存在著新的不平等社會結構狀態,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地主、富農在新的社會製度中地位下降,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底層人群,而貧農、雇農上升為社會生活中的上層人群。更重要的是,這種新的階層劃分成為分配其他社會資源的依據,比如在提幹、上學、征兵等方麵都實行貧雇農優先的原則,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社會成員則完全被擠壓到社會邊緣。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階層變化

土地改革的最大成果是實現了“均貧富”。人民公社化時期,農民以生產隊為經濟生產單位,集體勞動,生產隊用記工分的辦法統計每個社員的工作量,年終按工作量分配勞動成果。這種分配方式保持了社員在經濟上的平等,但由於它更多地體現著平均主義的原則,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抑製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經濟總量並沒有持續擴大,因此社會成員在經濟上是一種短缺性的平等,村民們生活水平差別不大,但都不富裕。盡管社會成員在經濟上實現了低層次的平等,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分層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黨和政府取消了人民公社製度,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取消了家庭成分製度,在經濟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取消人民公社製度,把農民從生產隊大集體中解放了出來;取消家庭成分製度,真正實現了社會成員的平等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則確立了家庭在經濟生產和勞動成果分配中的主導地位。這三項製度的改革把村莊裏的所有家庭和個體重新置放在了共同的社會位置和相同的起跑線上。我們在下麵將要描述的社會階層的新變化正是在這個相同的起跑線上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