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中醫骨傷病症及其他文獻研究(二)(1 / 3)

三、肩關節脫臼文獻研究今稱肩關節脫位(岑澤波《中醫傷科學》)或肩肱關節脫位(張安楨《中醫骨傷科學》)古稱,肩胛骨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肩)骨(月留)出(《永類鈐方》),肩胛上出臼(《世》)、肩胛骨脫落(《普濟方》)、(肩髆)骨縫裂開(《醫宗金》鑒臑骨突出(《醫宗金鑒》)肩胛骨脫出(《傷科彙纂》)肩膊骨出臼(《傷科彙纂》,肩骨脫臼(《傷科彙纂》),髃骨骱失(《傷科補要》:肩骱落下(《傷科大成》)、肩胛骨髎脫(《傷科彙纂》)、臂骱落出(《傷科大成》)。據文獻,筆者稱之肩關節脫臼,現存最早文獻可見於馬皇堆漢基《陰陽十一灸經》:肩以脫,即肩似脫。《靈樞》:肩似拔,它離今已3千多年的臨床史,曆代骨傷科醫家留下了豐富寶貴診療經驗。今筆者從其解剖位、病因病機、臨床診斷辨證施治、典型病案諸方麵進行介紹。

(一)解剖部位《靈樞·經別》:肩《靈樞·經脈》:肩似拔。《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髃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上棱骨也。其含臑骨上端,其處名肩解,即肩(骨發)與臑骨合縫處也,俗名吞口,一名肩頭,其下附於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俗名鍁板子骨。《傷科補要》:肩胛骨脫出腕外者,此處下段手骨如杵,上段骨如臼。《檢骨圖說》:左右肩甲骨二件,俗名飯匙骨,此骨不連別直,其形三角,前麵一角有淺凹處乃藏臂骨上端,凹處之上有肩骨一枝,伸出從蓋護臂膊凹處旁向內又有一個小圓枝伸出,亦所以保護臂膊也。左右上臂骨二枝,又名肱骨,在肩膊上,其上圓頭與肩髃骨凹處要附合。

(二)病因病機據文獻記載有如下三方麵

1.跌墜撲損暴力所致《永類鈐方》曰:左右兩肩或損墜失落,若骨又出在前……,如骨出在後……《證治準繩》曰:凡兩肩骨,跌墮失落,可骨叉出在前……

2.難產所致《回回藥方》:若嬰兒初因難下,迂此處脫離,不速移入臂,即短了,常有啼號,輳接處瘦了,手如黃鼠的手。

3.病理原因常見於中風先兆或中風後遺症,《傷科彙纂》引《針灸資生論》雲:有肩頭冷不可忍者,其臂骨脫臼,不與肩相連接,將中風之兆,多有治不愈者,此乃筋脈縱馳寬號之故也。

(三)臨床診斷

1.望摸診斷《仙授理傷科續斷秘方》:凡肩甲骨出,相度如何整。

2.分類元《永類鈐方》已分兩種:若骨出在前,……如出在後……元《世醫得效方》已分四種:手骨出臼歸下,身骨出臼歸上,或出左,或出右。

3.特殊體征《回回藥方》認為其診斷應與健側比較曰:臂膊從此脫出的顯驗是以無損處那一邊比則可知。盂緣脫離的去處空了,[按:關節孟空虛,肩關節全脫位後,由於肱骨頭全脫離了關節孟造成肩峰下關節孟空虛。]肩胛頭兒偏向下,臂膊的骨頭從腋顯出,肘不能垂到肋肢前。雖令其忍痛要垂到肢前,諸般用力不能到,手亦不能舉至上,諸般轉動皆難。《醫宗金鑒》曰:(肩關節脫臼,手)不能抬舉,亦不能向前,惟扭於肋後而已。《傷科彙纂》曰:如臑骨脫後,臂斂前者少;如脫骨在前,手斂後者多。

(四)辨證施治以下介紹手法整複,上骱檢查,固定方法,內外用藥,練功康複等。

1.手法整複

(1)椅背整複法此法最早文獻見諸《仙授理傷科續斷秘方》:用椅當圈住脅,仍以軟衣被盛簟,使一人捉定,兩人拔伸,卻墜下手腕,又著曲手腕。——用椅背作為杠杆支點整複肩關節脫位的方法。明劉基《金瘡秘傳禁方》,清江考卿《江氏傷科方書》,現張安楨著《中醫骨傷科學》繼承之。《中醫骨傷雜誌》86年創刊號亦有此法的臨床報道;現有椅背牽引整複法的報道。

(2)舂杵整複法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正骨兼金鏃科》:須用舂杵一枚,小凳一個,令患者立凳上,用杵掌在下出臼之處或低,用物簟起,令人一把住尾,拽去凳,一人把住舂杵,令患人放身從上坐落,骨關已歸窠矣,神效。元代《回回藥方》:立堅木長者一根,上做一球兒,令人扶病人的腋使到球兒上,醫人用力扯其手向前,使病人的身垂下,足稍去地,骨亦入本處。以上兩法略異,但原理相似,皆利用人身落下自身重力的杠杵複位原理。明代《證治準繩》繼承了《世一醫得效方》之法。今可以從生物力學進一步研究發揚之。

(3)梯杠杆複位法《世醫得效方》:若不用小凳,則用小梯相對,木棒穿從兩梯股中過,用手把住木棒正棱在臼腋下骨節蹉跌之處,放身從上墜下,骨節自然歸矣。《回回藥方》:用梯一張,於最下的一根橫木上,或做一個球兒在上,或栓一球兒,扶病人的腋使到球兒上,卻抬其手,用力扯向前;今一人舉起梯,要使病人掛在梯上,其身垂下,則骨自入本處。以上兩法略異,但原理同2。明《證治準繩》清代《霍孔昭秘傳》皆繼承《世醫得效方》之法。現發展為立式杠杆整複法。

(4)拔伸托入法此法較早文獻見於《回回藥方》:醫人以一手抬病人臂膊,一手於病人腋下拓起脫出的骨尖頭兒,後將抬臂膊的手扯向上,腋下的手轉向上,用力入盛骨處。這是一個人拔伸托入法,新鮮的肩關節脫臼常用之法。清《傷科彙纂》引《陳氏秘傳》曰:肩膊骨出臼,如左手出者,醫者以右手叉病人左手,如右手出者,醫者以左手叉病人右手,卻以手撐推其腋,用手略帶伸其手,如骨向上,以手托上,要折轉試其手,可上頭上肩……清《傷科補要》、《傷科大成》繼承之,但采用兩人拔伸托入法。《傷科大成》較詳細的介紹:將上手擒住其肩下,一手拿住其手,輕輕轉動,使其筋舒,再令患者坐低處,一人抱住其身,將手拔直,用推拿法,又兩手捏其肩,抵住臂骨,將膝夾住其手,齊力推上,骱內有骱聲。今《中醫傷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仍繼承此法,而采用三人配合的拔伸托入法。此法簡便,效果好,危險性小,為最常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