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俗、製度等的總模式,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的凝結。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定的文化,又受文化的影響。學習和運用一門語言必須了解與之有密切關係的文化。如果掌握語法知識有助於掌握句子結構的準確性,那麼熟悉有關文化則有助於使用語言的得當。比如,和美國人打招呼時說,“幹嗎去?”“吃了嗎?”他們可能會感到很不舒服。因為問這種問題對美國人來說可以理解為幹涉人家的私事,在中國這卻是十分恰當的打招呼用語。
中國人學外語肯下工夫背單詞、記語法,考試成績之高讓本族語者都覺得不可思議。可是,如果我們不去了解這門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和社會,不去了解其風土人情和價值觀念,隻是拿本國表達習慣生搬硬套的話,就會鬧笑話,甚至導致誤解和衝突。我們看下麵的對話:
Chinese student: Mr.White, you are so pale, are you sick?
The teacher:Well. Yes. 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 Well, 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teacher: Er…What do you mean?
這位同學建議老師馬上去看醫生,表達自己真誠的關心。而美國人對此不理解,會疑惑他的病有如此嚴重嗎?其實,隻要回答說:“I am sorry to hear that”,就可以了。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學語言能說會寫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費心地去了解那麼多的文化、價值觀等。可事實上,許多的語言學習者,在學習了一門語言很多年後,還經常會犯上麵提到的交際錯誤,無意中就會造成交流困難,而這種錯誤比語法錯誤要嚴重得多。
可以說,學語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溝通和交流。我們必須認識到對文化的了解和學習是學習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好一門語言的必要條件。語言教學的過程也是文化教學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語言學習者,還是語言教學者,都應該像重視語言知識一樣重視文化學習,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的交流與溝通。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薩丕爾曾經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由於語言不同,即使語言準確無誤,也會因蘊含的不同而產生誤解。因此,外語學習可以說是三分語言、七分文化。以英語學習為例,一個在校的大學本科生學習英語的最短時間為八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兩年),在這八年裏,大部分的英語學習都是圍繞著各種考試進行的,如中考、高考、四級、六級、每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等。有些學生的應試技巧可謂爐火純青,成績自然也不在話下,然而當麵臨真實的交際場景時中式思維和價值觀的生搬硬套和詞不達意的現象便屢見不鮮。筆者任一線教師十年左右,深感文化缺失對大學生英語學習造成的影響,正是本著向廣大的在校大學生普及英美文化的初衷,筆者編寫了這本《趣味英美文化》。這本書既可以作為大學英美文化選修課的參考教材,還可以作為大學生了解英美文化的課外讀物。
當然,在學習外族文化的同時,本族文化也不可忽視。一方麵它可以作為與外族文化進行對比的參照係,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征;另一方麵,通過對本民族心理的調節,可以培養學習者對學習外族文化的興趣,調動學習者學習語言和文化的積極性,增強其學習動機。很難想象,對外族文化和外語學習抱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的學習者可以學好外語和外族文化。
雖然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盡心盡力,力求材料準確、完整、可信,但由於才疏學淺,錯誤和遺漏在所難免,懇祈讀者不吝指正。
編著者
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