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趣味英美文化·美國(19)(1 / 3)

1998年5月14日晚因心髒病逝世,終年82歲,全球一片惋惜。克林頓總統動容地說:“我想,每個美國人都可以含笑道,弗蘭克·西納特拉是真正的奪標者(really did do it his way)……我崇拜他”!法國總統希拉克則推崇說,西納特拉是“藝術和表演界的巨人,既溫馨,又富有熱情”。

西納特拉的演藝生涯豐富多彩。他演過50多部電影、灌錄了2O0多張專輯;他獨樹一幟的中低音獨唱,打破了美國重搖滾合唱團的壟斷局麵,唱出了美國人的心聲。他傳奇般的演藝生涯長達50年,其演唱魅力,似乎根本沒什麼“代溝”問題,老、中、青三代都喜歡他的歌聲。他所唱《奪標》、《紐約、紐約》等名曲,一直是美國流行音樂的招牌歌。

1965年,西納特拉獲得格萊美“終身成就獎”。1994年,他更破例獲得格萊美“樂壇傳奇獎”,成為唯一得過該獎的歌手。西納特拉在舞台上神氣活現、笑容可掬,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一位陰鬱而暴躁的棘手人物,人們普遍相信,《教父》一書中強尼·方丹這個角色,就是以西納特拉為真實原型的。

名言:“朋友不要強求”

第九節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歐內斯特·海明威是美國20世紀著名作家,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巨匠之一。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海明威作品中第一部重要的小說是《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照常升起》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美國年輕人。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戰爭給他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鬱。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隻能在沉淪中度日,美國作家由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而也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1929年,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另一代表作品。小說的主人公亨利是個美國青年,他自願來到意大利戰場參戰,在負傷期間,他愛上了英籍女護士凱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時竟被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而險些被槍斃,他隻好跳河逃跑,並決定脫離戰爭。為擺脫憲兵的追捕,亨利和凱瑟琳逃到了中立國瑞士,在那裏,他們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寧靜的生活。但不久,凱瑟琳死於難產,嬰兒也窒息而亡,亨利一個人被孤獨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小說在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享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深刻地指出了他們的幸福和愛情是被戰爭推向毀滅的深淵的。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美國青年喬頓,他誌願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奉命在一支山區遊擊隊的配合下,在指定時間炸毀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橋梁。喬頓炸毀了橋梁,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狙擊敵人,等待他的是死亡。喬頓有高度的正義感和責任心,他因自己能為反法西斯鬥爭捐軀而感到光榮和自豪。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後期代表作是1952年出版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用形象的手法說明世界是無情的,人應該勇敢地麵對現實。《老人與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對於他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起了重要作用。後有同名電影、動畫、歌曲等作品。

海明威精煉直截的文學風格成為他的商標。他最終選擇用自殺結束生命,1961年7月2日,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此震驚,人們紛紛歎息這位巨人的悲劇,美國人民更是悲悼這位美國重要作家的隕落。

海明威寫作時有一個常人沒有的習慣,就是站著寫。他說:“我站著寫,而且是一隻腳站著。我采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關於創作海明威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冰山通常十分之九都浸沒在水下,作家要再現的是那露在水麵上的十分之一,其餘的應該留給讀者與思考和想象”。

精彩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