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一個既神秘而又特殊的民族,這個民族古代時生活在大漠地帶,在世界曆史上曾產生過巨大影響。目前,在學術界,已經形成了研究蒙古族曆史和文化的世界性學科“蒙古學”。大家關注的焦點則是這個民族的起源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此,關於蒙古族的起源問題,已提出了10多種不同的觀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溯族緣
關於蒙古族的族源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說不清的問題。在我國最早的文獻記載中,一般把蒙古族稱為“韃靼。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唐開元二十年的突厥文《闕特勤碑》,在漢文史料裏最早見於李德裕的《會昌一品集》。清代的何秋濤則認為蒙古族來源於”鐵勒。而前蘇聯的學者俾丘林認為匈奴就是蒙古族的古名。這一說法,在蒙古人民共和國頗為流行。
蒙兀室韋
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蒙古族起源於唐朝史書上記載的“蒙兀室韋”。這一說法是由日本史學家白鳥庫右在20年代提出來的。他認為,古書上記載的蒙兀,就是後來的蒙古。這一說法在我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學者方壯酞就認為:“溯其源,則女真、蒙古二族似同出唐之室韋民族。”有一部記載蒙古曆史的書叫《蒙兀兒史記》,其作者就直接稱蒙古為蒙兀。最近出版的《蒙古簡史》,也讚同“蒙兀室韋”說。
繁多的爭論
最近,蒙古族學者蘇日巴拉哈又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他認為,蒙古族的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世紀,史書上的狄曆、丁零、鐵勒、敕勒、高車、赤狄和白狄,都是這個民族的不同稱號。
爭論越多,越難形成一致的看法。關於蒙古族的族源問題,看來還得繼續爭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