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與稱謂
在閱讀古書的時候,常會碰見繁多的名、字、號等等不同的說法,它們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不可不知的。
姓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號,氏為姓的分支。我國遠古社會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黃帝是姬姓,炎帝是薑姓。後來,周王室及魯、晉等封國諸侯是姬姓,封國諸侯中的齊是薑姓,秦是嬴姓。再後來,由於子孫繁衍散居,同姓者發展出許多分支,稱為氏。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孫氏、遊氏。戰國之後,人們往往以氏為姓。姓氏最初是貴族專有的,平民沒有。先秦古書中的弈秋、庖丁等平民,都有名無姓。漢代以後,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名字
古人一般有名有字。一般是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成年,然後有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禮,開始有字。名與字一般都有意義上的聯係,如班固字孟堅,張衡字平子,韓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有的人有幾個字,如唐代草聖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名與字的使用有別,名供長輩呼喚,字則供平輩和晚輩稱呼。
別號
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還有“號”,又叫“別號”。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別號則多為本人所取,用以表達自己的情趣、寄托。如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謂琴、棋、書、酒、古碑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表明了他晚年生活的情趣。明末畫家朱耷號“八大山人”(“八大”上下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借此抒發明亡後其內心的苦悶。
諡號
古代王侯、名臣死後,朝廷往往根據他們生前的德行,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這就是諡號。諡號有三種:一種是褒揚性的,如文、景、惠、昭等,如漢文帝、漢景帝都是褒揚性的諡號;又如韓愈成就卓著,諡文,有韓文公之稱。第二種是批評性的,如厲、煬等,如周厲王、隋煬帝,而稱奸臣秦檜為“謬醜”則是一種“惡諡”。第三種是表同情的,如哀、懷等,如魯哀公、楚懷王。
知識點擴展
【私諡】諡號中有一種不出於朝廷,而由門人、故吏為著名文士學者議諡的稱為“私諡”。如東晉陶淵明的私諡是“靖節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諡為“和靖先生”。
齋號
統稱文人的堂館、齋室之名。如南宋詩人楊萬裏的齋名為“誠齋”,清代文人紀昀、蒲鬆齡的堂齋之名分別為“閱微草堂”和“聊齋”。室名、齋號常常也成為其主人的代稱,於是有“聊齋先生”蒲鬆齡、“飲冰室主人”梁啟超、“觀堂”王國維等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