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服飾(1 / 2)

穿衣事小,在早期人類那裏,基本隻有實用的意義,要到物質生活資源比較豐富的情況下,服飾才成為人類自覺的審美追求。因此,通過服飾,可以了解一定的民族曆史。這就是下麵介紹古人服飾的意義所在。

縉紳

古代高級官吏的裝束。縉是插的意思;紳,大帶。後來人們把“縉紳”作為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的代稱。

龍袍

古代皇帝的服飾與其他大臣的不同,以示尊貴。從唐代時起,皇帝穿黃色的衣服,上繡金龍,俗稱龍袍;皇後也穿黃袍,上繡金鳳。其他人不得用此顏色,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官服

曆代官吏都有固定的著裝,但各代又不盡相同。漢代文官一律穿黑色衣服。到北周時,開始出現了“品色衣”,就是按官階的不同穿不同的衣服。後代沿襲,但每一朝代的各級官員穿什麼樣的官服又各有各的規定。

袞、褐

袞是天子與貴官的禮服。袞上繡有蜷曲形體的龍,後代的龍袍就是從袞演變而來的。褐是指一般平民百姓所穿的衣服。

漢服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係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製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製(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製(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製(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裘、袍

這是古人禦寒的冬服。裘是皮衣,古代穿皮裘毛朝外。但在行禮與會客時,則要在裘上加一件罩衣,罩衣古稱裼衣。袍,最初是絮有亂麻或縕的長襖,是窮困者之服。漢代以後,出現了絳紗袍、皂紗、要比袍,袍即成為朝服了。

衣、衽、衿

衣指上衣,有方領、交領之分。古代中原漢族人的上衣都是右衽。衽即衣襟,指綴在上衣,留下燕尾形的兩條,用來遮掩下裳中的開口處。兩腿跪下後,兩旁的腿露在外麵,那麼衽就垂下來遮蓋著雙腿。衿即上衣的交領。交領處有結,腰間係帶,男用革,女用絲。

相關知識

【右衽】即y型衣領,即左邊的衣襟長大寬鬆,向右掩,在外;右邊衣襟較短,較緊窄,在內。右衽是漢服的關鍵性特點。

【左衽】即反y型衣領,前襟向左掩,異於中原漢族服裝的右衽。故左衽成為異族的代稱。

【袢】夏天穿的白色內衣。

【葛衣】用葛麻織成。《韓非子·五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於此。”

【褐】貧民所穿的由粗麻或獸毛製成的短衣。

【褻衣】指貼身上衣,又稱“澤”或“私”。

袖子。斂袂(mèi),就是整理袖子,跪下稱臣。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由於適應遊獵放牧的需要,由短衣長褲和靴子組成。戰國時代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政令,將胡服引進中原。

裳是下衣,在古代指裙。先秦時代隻有裳沒有裙。裳又分為裳和帷裳。裳的大體樣子是由七幅布聯結而成,前麵由三幅連綴,後麵由四幅連綴,腰部帶褶,褶的多少大小,以裳的上腰部與穿著者腰身粗細為度。

帷裳

或稱“幃”。古代朝祭時的服裝,用整幅布製成,不加裁剪。帷即“圍”。帷裳或幃,是裳的最初形式。

漢代始見的字。裙是把幾幅布帛縫合起來成一筒狀。裳流行在前,裙興起於後,二者可能有過短暫的並行期,但很快裙代替了裳,那是漢代以後的事了。

深衣

即衣連裳。周代人服裝。下擺不開衩,將衣襟拉長,掩住後麵,大領、寬袖、長衫。此種形製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初,今天的連衣裙也受深衣的影響。古代貴族平時穿深衣,為便服,而庶人以深衣為禮服。

又寫做“絝”,就是今天的褲子,古代又稱做“脛衣”。沒有前後襠,隻有兩個褲筒,類似現在的套褲,隻能穿在裏麵,不能穿在最外層。

黑色的布帛做成,加上紅色的組纓,這是天子之冠。黑麻布做成的帽子,上麵飾以布帛機頭(布匹的首尾,有纓穗),這是諸侯之冠。還有皮弁冠,冠頂尖尖的,由象骨支撐,外部用鹿皮製成,根據地位高低、職位大小,所加鹿皮塊數多寡不一。還有一種叫爵弁冠,這是僅次於冕的一種冠,一般寬8寸,長1尺2寸,前小後大,其色紅中帶黑,多用極細的葛布或絲帛製成。由於其形狀似古酒器爵,或形如鳥雀,所以叫爵弁冠或雀弁冠。最後說“袞冕”,那是繪有曲折盤旋的龍花紋的冠,隻有天子才戴。庶人在加冠時,就裹上頭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