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即是有關年、月、日的計算方法,它以天文學和數學知識為基礎。中國古代曆法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又對天文學和數學等學科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具體的計算方法屬於科學技術,與普通人遠些,但曆法成果,從來都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不懂基本的曆法知識,很多古書都讀不好。
三大曆法係統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一日,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為一月,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地球繞太陽一周是地球自轉一周的365倍多一點,相當於月亮繞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點;月亮繞地球一周是地球自轉一周的29倍多一點,不同的計算方法就構成不同的曆法。各種曆法可分為三大係統,即陽曆、陰曆和陰陽合曆。陽曆係統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基礎來計算,陰曆係統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基礎來計算,陰陽合曆則把兩種周期加以調和後來計算。現在國際通用的曆法是陽曆,中國人又稱之為公曆,其紀年的起算為假定的耶穌降生之年。中國民間現還用農曆,又俗稱之為陰曆,但它實際上屬於陰陽合曆。中國古代的曆法基本上都屬於陰陽合曆。
農曆
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曆,又叫中曆、夏曆,俗稱陰曆。
二十四節氣
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引起的地麵氣候的演變次序,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每月月首有“節氣”,月中有“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四分曆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主要使用的曆法。這一曆法規定:19年閏7次,即19年中共有235個月(19×12+7)。古四分曆的出現,標誌著陰陽曆完成了從不穩定的、帶有某種隨意性的形態向明確的、規整的形態的過渡。
歲首
夏曆以正月為歲首,稱“建寅孟春之月”;殷曆以十二月為歲首,稱“建醜季冬之月”;周曆以十一月為歲首,稱“建子仲冬之月”;秦曆以十月為歲首,稱“建亥孟冬之月”。漢初承秦曆,漢武帝時改行太初曆,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從此之後,中國曆法就以寅月為歲首,一直沿用到現在。
知識鏈接
【三正】“正”指正月,三正為夏正、殷正、周正。秦漢以前各諸侯國的曆法,大體相同,但因正月的不同確定構成三個係統。周正以十一月為歲首,殷正以十二月為歲首,夏正以正月為歲首。三種曆法,三種正月,因此得名“三正”。
太初曆(三統曆)
漢武帝天初元年(前104),確定以落下閎、鄧平等人的“八十一分律曆”為新定曆法,稱為太初曆。確定一月為29.53086日,一年設立二十四節氣,每節氣長15.21875日。恢複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歲首。這一曆法後經西漢末劉歆改造,成為三統曆,這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曆法。太初曆仍然為十九年七閏,首次規定以不包含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
乾象曆
東漢後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劉洪(約135—210)經過20多年的潛心觀測研究,在公元206年完成乾象曆。乾象曆計算出每年為365.2468日,又明確定出了月亮兩次通過近地點的時距為27.5534日。一般認為,乾象曆是我國古代曆法體係趨於成熟的一個裏程碑。
大明曆
南朝宋科學家祖衝之(429—500)研究完成。規定每年長度為365.2428日,這是我國古代所用的最佳值之一。確定了十分準確的新閏周:391年144閏。這是我國古代得到的最佳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