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與建築
人們幾千年所生活的都市、城鎮、鄉村,曾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古人的居住地以及相關的用語,都有哪些重要的呢?
國、都
最初,諸侯的封地稱為“國”。卿、大夫的居住地建有宗廟或先君神主的城,稱為“都”。國和都有明顯的等級差別,周代規定:都的城垣大小不能超過國的三分之一。在諸侯國的領地內,隻有一個國,但可以有許多個都。後來,“國”擴大指封國,即諸侯國;“都”也逐漸成為了大都市的通稱。再後來,都又專指首都,為皇帝居住的都城的特稱。
相關知識
【京】本義為人所築的高丘。後引申為大的意思,再引申為國都的意思。
邑
在殷周時是人口聚集點的統稱。城大城小、人多人少都可稱作邑,有“十室之邑”、“千室之邑”。國都也可稱“邑”。邑的周圍常要修築圍牆。
相關知識
【國邑】即國都,有時也指一般城邑。
【采邑】古代卿大夫的封邑。
【奉邑】以收取賦稅作為俸祿的封地。奉,通“俸”。
【輔邑】州府所轄的郊縣。
【陵邑】漢代為守護帝王陵園所置的邑地。借指帝王陵墓所在地。又指山丘和城邑。
城郭
城和郭都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和奴隸叛亂而修築的高大的牆垣。城、郭連用時,泛指城;兩者對舉時,城是內城的牆,郭是外城的牆。城又引申指裏城,郭指外城。故有“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的說法。
相關知識
【城】圍繞城邑建造的一整套防禦構築物,以閉合的城牆為主體,包括城門、箭樓、墩台、樓櫓等,也指邊境的防禦牆和大型屯兵堡塞。
【城樓】城門上的瞭望樓。
【箭樓】城門上的樓,辟有供遠望、射箭的窗孔。
【甕城】又稱為月城,城外所築的半圓形的小城,作掩護城門,加強防禦之用。
【城邑】即城和邑。後泛指城鎮。
【城市】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之地。
【城塹】即護城河。
【城池】即城牆和護城河。泛指城、城市。
城鎮
即城市和集鎮,也單指集鎮。鄉間集市最初往往依托於物資集散的地點,進行定期的商品交換,繼而在這些地方漸次建立起經常性的商業服務設施,逐漸成長為集鎮。集鎮一般比較小,主要為周圍的農村地區服務。有的城市即由集鎮發展而來。
市廛
市中店鋪,又指店鋪集中的市區。廛,原指古代城市平民一戶人家所居的房地。
相關知識
【廛裏】古代城市中住宅的通稱。
市井
城邑中集中買賣貨物的場所。泛指街頭、街市,又借指商賈。
街衢
街、衢的本義都是四通八達的大道。後泛指城市中兩邊有商鋪、店肆的商業區段,即現在的街道。
相關知識
【街巷】街、巷義近,直者、大者為街,曲者、小者為巷。
鄉遂
周製,王畿郊內置六鄉,郊外置六遂。諸侯各國亦有鄉、遂,其數因國之大小而有不同。後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區。
相關知識
【鄉邑】指鄉遂中的城邑或人口聚居地,與鄉裏義近。
裏閭
據《周禮》,五家為一比,五比為一閭。閭,可引申指裏巷的門,再引申指人口聚居地。裏,為裏弄、街巷之義,先秦時曾作為一居民組織之用,《春秋公羊傳》說八十戶為一裏。裏閭合用,泛指裏巷,後借指民間。
相關知識
【閭左】秦代居於裏門之左的為貧苦百姓。
鄙、野
古代都邑以外的地方稱鄙、野或小邑。所謂庶民、野人,就是指聚居在鄙、野中的底層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