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曆史朝代(1 / 3)

曆史與文化傳播

中國曆史很長,但記載較明確的一般認為從夏朝開始,此後的各王朝演變大致如下:

夏朝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製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依據史書記載,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此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於新石器晚期文化。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初到公元前17世紀,前後近500年,有17個帝王先後作為統治者。

商朝

中國曆史上第二個世襲製王朝。自商湯至商紂,共17世,31王,自約公元前1600年初至約公元前1046年,前後經曆了近600年。商部落原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部落,在黃河下遊一帶繁衍。商朝確立統治,建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後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故商朝也稱做殷商。考古學家從安陽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說明殷商時代文字已經得到充分廣泛的應用。商朝對於天文天象多有記載,出現了幹支記時法。商朝的農業和畜牧、養殖業發展較快,尤其是手工業、青銅器的冶煉與製造都相當成熟,各種常用的器具和禮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周朝

中國曆史上最長的朝代,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享國約800年。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曆史。周朝的統治範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西周社會和政治製度有兩大內容:一是宗法製,宗法製是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製度。二是分封製。西周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朝代,在經濟上實行井田製。此外,在文化上以禮樂製度為中心,這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先有五霸,後有七雄;在思想文化上,則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麵,為中國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以鹹陽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統一國家,叫秦。其疆域東起遼東,西至玉門關、隴西,北抵長城,南達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帶。秦王嬴政自封為始皇帝,製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製度。秦朝廢除周朝分藩建國的封建製度,全麵推行郡縣製度。其政治製度,多為後代所承襲。此外,秦始皇又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在文化上進行嚴酷的集權控製,出現了焚書坑儒的事件。秦朝的集權統治,僅僅維係了15年,於公元前206年被推翻。

漢朝

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漢高祖劉邦建立。前期定都長安,稱為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稱為東漢、後漢。自公元前206年滅秦至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漢朝共傳24帝,曆時406年。漢代是中國曆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之一,曾先後出現號稱“文景之治”、“漢武之治”、“明章之治”的繁榮時代。譬如漢武帝勵精圖治,在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府扶持先秦文化典籍的整理與教育,這期間產生了史學巨著《史記》;軍事上,擊敗匈奴單於,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中國成為亞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國;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魏晉南北朝

又稱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是自公元220年魏代漢而立,至公元581年隋朝立國為止的多個朝代的合稱。其中,因孫吳、東晉、宋、齊、梁、陳都立國於江東地區,都建都於建康(或稱建業,即今南京),而合稱為六朝,六朝亦被用做魏晉南北朝的代名詞。中國曆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化呈現出新變和重要的發展,其突出表現為儒學衰落、玄學興盛、佛教崛起、藝術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