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基本概念(1 / 3)

第一節影響土種劃分的要素

一、耕作土壤肥力因素的選取、評價及等級的劃分

現代“土壤肥力”的概念是在原有以土壤主要理化性質指標為主的基礎上,擴展成包括土壤生態保護功能和土壤健康指數的一個綜合體係。但本書對土壤肥力的描述仍以土壤主要理化性質為主,其中物理性質中的質地是群眾識別土壤的主要指標,已另列;本書主要涉及土壤化學性質和質地層次構型。土壤化學(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性質很多,其中許多性質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就營養物質含量來講,三大營養要素中的磷和鉀,貴州土壤本底是缺乏的,個別土壤速效性磷、鉀可能高,但主要也與土壤有機質相聯係,而且土壤氮與土壤有機質呈很好的正相關。因此,以土壤有機質為主要指標來確定土壤肥力比較穩妥(除沼澤土、泥炭土和煤泥土等外),而且也強調了土壤活性。但為了適應不同使用者的習慣,耕作土壤主要肥力因素分成詳細版和簡化版。

土壤肥力因素的分級主要根據《貴州土地資源彙編》、《貴州土地適宜性評價》的研究成果。同時,參考了貴州省農業委員會和國土資源廳有關地力評價和農用地分等定級的成果。其中,水稻土沒有涉及基礎設施條件,而旱作土基礎設施條件是評價指標之一,這主要是考慮到貴州省土地整治的重點是旱作土壤。為了進一步適應貴州群眾和基層農業工作者,把土壤好壞分成上、中、下三個等級的習慣,在強調土壤有機質(耕作層)和土層厚度的基礎上又作了如下的歸並。

土壤肥力的確定,既可以用總分值直接確定,也可以在資料不齊的情況下,用土壤有效土層厚度和耕作層有機質含量兩個因素綜合確定,這給使用者很大的空間來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比較靈活。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指標等級界限在本書中規定得很嚴格,那完全是為了分類的需要,實際上指標值上下浮動一點並非就會引起土壤性狀質的飛躍,好在指標較多,出現的某些差誤可以相互彌合一些。

二、質地等級的劃分

根據國際製土壤質地分級標準和貴州群眾的習慣,將耕作土壤質地劃分為四級:黏土(膠泥土)、泥土、壤土和砂土。砂粒含量大於55%的定名砂土;黏粒含量低於25%的為壤土;黏粒含量在25%~45%之間的為泥土;黏粒含量大於45%的為膠泥土。具體分級。

1.壤質砂土0~1585~100

2.砂質壤土0~1555~85

砂土

3.壤土0~1540~55

4.粉砂質壤土0~150~55

5.砂質黏壤土15~2555~85

6.黏壤土15~2530~55

7.粉砂質黏壤土15~250~40

壤土

8.砂質黏土25~4555~75

9.壤質黏土25~4510~55

10.粉砂質黏土25~450~30

泥土

11.黏土45~650~55膠泥土

土壤顆粒組成中,>2mm的礫石超過1%的土壤,根據礫石含量分別定為礫質土或礫石土。本書將礫石土和礫質土劃分到變種,可以在土種名稱前麵加圓括號表示,如(輕礫質)黃膠泥土。

礫質土在描述土壤質地時,在質地名稱前冠以某礫質土字樣,如礫質砂土、少礫質砂土等。少礫質土礫石含量>1%,≤5%;中礫質土礫石含量>5%,≤10%;多礫質土礫石含量>10%,30%。

當土壤中礫石含量超過30%時,按規定不再記載細粒部分的名稱,隻注明是某礫石土。其分級標準為:礫石含量>30%,≤50%者為輕礫石土;>50%,≤70%者為中礫石土;70%以上者為重礫石土。考慮到礫石中所夾細粒部分物質情況各異,在生產上反映亦大不一樣,因此,在室內測試時,仍將細粒部分的顆粒組成分別進行測定,命名原則為某礫石土+細粒部分的質地名稱。如某土壤>2mm的礫石含量為65%,細粒部分的質地為壤質黏土,最後命名時,則定為中礫石壤質黏土等。

三、土壤酸堿度(pH值)的問題

貴州山區土壤母質岩性複雜,雨熱條件較好,加之人類活動對土壤發育影響較大,因此,土壤pH值的變化也大。喀斯特地區碳酸鹽岩分布普遍,但許多發育於碳酸鹽岩上的土壤並非人們想象中的呈堿性,而是呈酸性。其實,這也不奇怪。第一,土壤雖然在碳酸鹽岩之上,但它卻是由碳酸鹽岩的上伏泥質岩類發育而來的,這在二疊係岩層中屢見不鮮;第二,即使土壤發育於碳酸鹽岩,但在貴州雨熱條件下,多數也已經酸化,成為地帶性土壤。所以,我們需要利用土壤pH值來區分石灰土和地帶性土壤。

石灰土,整個土體的pH值均大於7.5,或者通體具石灰反應,否則劃入地帶性土壤。

中性土也劃入地帶性土壤內,即pH值≥6.5,≤7.5的地帶性土壤,並在土屬中開始區分。比如,典型黃壤亞類中就列出了大黃泥土屬,其土壤pH值在上述範圍之內。

四、障礙層層位

凡是阻礙根係正常生長的層次稱為障礙層,貴州土壤基層分類中,按照障礙層層位的高低(在土體中出現的位置)進行命名。

障礙層層位≤30cm>30cm,≤60cm>60cm

障礙層層位命名高中低

肥力等級低中高

土壤命名舉例高位泥炭土中位泥炭土低位泥炭土

貴州主要的障礙層有以下幾種:

(1)泥炭狀有機質層(煤泥層、碳質頁岩),統一用H代表,如高分解泥炭層(Ha)、半分解泥炭層(He)、纖維狀泥炭層(Hi)。

(2)腐泥層(M)。

(3)未風化岩層(R)。

PN(《1》-Y1=+174.5mm。93mm

WT+(ST+-0KG-0.8mmKG-1.8mm-PN)

PN(《2》-Y2=+174.5mm。0.2mm)

WT+(ST+-0KG-0.8mmKG-1.8mm-PN)

五、常年地下水水位及潛育層(G)

地下水水位對土壤發育的影響比上麵的障礙層要複雜,因為一年四季都在變化,不像障礙層那麼穩定;同時,貴州地質複雜,地下水不僅在河流、溪溝兩側表現出對土壤的影響,就是在山坡、穀地、山頂台地的土壤發育也受到地下水水位高低的影響,如潛育土。常年地下水位具體劃分。

常年地下水水位≤30cm>30cm,≤60cm>60cm

BHDG5.5mm,FK25mm,K21mm。3K17mmF

地下水水位命名高中低

肥力等級低中高

土壤命名舉例高位潛育土中位潛育土低位潛育土

六、土體厚度

貴州山區土壤,水土流失嚴重,土體厚薄不一,對生產影響較大,所以命名時也用上了土體厚度。土體厚度的劃分。

BHDFG6mm,FK25mm,K21mm。3K17mmF

土體厚度≤40cm>40cm,≤80cm>80cm

BHDG6mm,FK25mm,K21mm。3K17mmF

土體厚度命名薄中厚

肥力等級低中高

土壤命名舉例薄層紅泥中層紅泥厚層紅泥

第二節岩性土的劃分

貴州岩性土主要有3種:一是紫色土,二是石灰土,三是潮土。

一、紫色土

紫色土為侏羅係、白堊係紅色岩係(紫色砂、頁岩,紫紅色粉砂岩等)發育而來,三疊係飛仙關組、桐梓組紅色岩係發育而來的土壤也作為紫色土對待。

紫色土根據土壤pH值的不同,分為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鈣質紫色土3個亞類,不能把中性和鈣質紫色土劃入石灰土範疇。

第三係紅色礫岩、二疊係玄武岩、晚元古期的輝綠岩等發育而來的土壤,均按地帶性土壤處理,由於土體顏色較紅,可以在地帶性名稱前加“橘”字以示區別,不能夠將這一類土壤劃入紫色土類。

二、石灰土

石火土由碳酸鹽類岩石發育而來,整個土體的pH值均大於75,或者通體具石灰反應,否則劃入地帶性土壤。

三、潮土

主要為河流沉積物,有分選性、層次性和方向性,一般分布在壩子河流的兩側,土層厚薄不一,質地及質地剖麵各不相同,土壤物質組成複雜,多與河流流經區域的岩性有關。

由於貴州河流較小,又處山區,一般河流沉積物較薄,土體母質常見二元結構,即上麵是河流沉積物,下麵是其他岩石。隻要表層河流沉積物超過30cm,就可劃入潮土的範圍。

第三節地帶性土壤的劃分

貴州是我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山地省份,土壤的地帶性主要受到海拔、溫度等的影響,除了黃壤在全國比較典型以外,紅壤是根據湘贛及雲南山地紅壤的標準來劃分的。貴州靠近雲南的區域是貴州的高海拔地區,氣候冷涼,土壤的顏色主要受到母岩的影響,如玄武岩發育的土壤含鐵量高,土壤顯紅色。如果地球化學的某些特征與我國南方紅壤有一些相同的情況,那也是古氣候條件下的產物;目前氣候條件下,隻能夠種植玉米套馬鈴薯,一年一熟或一熟半,這與江西、湖南等地的紅壤有較大的區別。所以,這次我們根據海拔、氣溫及熟製,把這一類土壤劃入暗黃棕壤(山地黃棕壤)。《貴州省土壤》、《貴州土種誌》也劃出了棕壤,但與我國緯度帶上的棕壤區別很大,故根據貴州實際,這次將其劃為棕壤(山地棕壤)。

一、海拔

海拔是劃分地帶性土壤的必要條件。海拔在地形圖上一目了然,比較容易采集。原來《貴州省土壤》和《貴州土種誌》有了一定的劃分,但實際運用起來有些重疊,且與熟製之間也有差異,在本書中作了局部的修改。

海拔(m)

BHDG6mm,K65mm,K20mmF

東段(銅仁市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部)≤600

中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800

西段(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1000

BHDG6mm,FK20mm,K85mmF

分布土壤紅壤

海拔與地帶性土壤的劃分之二——黃壤

BHDFG18mm,FK30mm,K75mmF

海拔(m)

BHDG6mm,K45mm,K30mmF

黔東>600,≤1400

黔中>800,≤1500

黔西>1000,≤1700

BHDG6mm,FK30mm,K75mmF

分布土壤黃壤

海拔與地帶性土壤的劃分之三——山地黃棕壤

BHDFG18mm,FK30mm,K75mmF

海拔(m)

BHDG6mm,K45mm,K30mmF

黔東>1400,≤1700

黔中>1500,≤1800

黔西>1700,≤2000

BHDG6mm,FK30mm,K75mmF

分布土壤山地黃棕壤

4海拔與地帶性土壤的劃分之四——山地棕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