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是大自然造化和人類曆史上傳統和精神成就的載體和見證……自然和文化遺產對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起著不可估量的曆史作用。
——《保護世界遺產樂山宣言》
山東泰山
五嶽之首,唯我獨尊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莊嚴神聖的泰山,2000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遺產概況
泰山,原名岱山,亦稱岱宗,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泰安市之北,東臨黃海,西瀕黃河,南起泰安市,北止濟南市郊。因其位於中國東部,故稱東嶽。最高峰天柱峰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拔地通天,享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泰山的地層古老,曆史悠久,以雄偉壯麗著稱於世。
自古以來,泰山就是佛、道兩教之地,為曆代帝王朝拜之山,素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泰山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曆代帝王到此,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遊曆,作詩記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成千古絕唱。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兼具古、麗、幽、妙。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鬆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幻,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
景點追蹤
泰山日出
泰山日出,是泰山重要的自然景觀之一,黎明時分,漫天雲彩和茫茫雲霧連成一體,好像有兩輪太陽同時躍出海麵。不過,要看到泰山日出並不容易,隻有在夏至或冬至前後才能領略泰山日出的奇觀。如果你幸運,在雲霧彌漫的清晨或傍晚,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看,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呈現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裏麵,好像佛像頭上方五彩斑斕的光環,這被人們稱為“佛光”或“寶光”。
岱廟
位於泰安城內,為泰安市的主要標誌性建築,是曆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禪時舉行大典的場所。岱廟主殿天貺殿為中國三大宮殿建築之一,始建於北宋年間。殿內正中奉祀“東嶽泰山神”像,壁畫為“東嶽泰山神出巡圖”,長62米,高3.3米,生動地描繪了東嶽大帝出巡的浩大場麵。漢柏院內有5株漢柏,傳為漢武帝親手所植,院內碑刻林立,有秦至清各朝代碑石共160餘塊。岱廟實為曆史文物、詩文、繪畫、書法和雕刻藝術之綜合博物館。其中的碑刻書法,堪稱中國書法藝術之寶庫。
普照寺
位於泰山南麓,是泰山南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院,創建於六朝,興於唐,金大定年間重修。寺院分三層五院,依山為閣,左右對稱,起伏有致,結構精巧。中為大雄寶殿,西院為禪房。整個寺院隱蔽在青鬆翠竹之中,清幽靜謐,景色宜人。
玉泉寺
在泰山北麓,古稱“穀山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寺的東側有一清泉,因而改名為玉泉寺。玉泉寺台高築,寺北有棵大鬆樹,號稱“一畝鬆”,樹冠如棚,覆蓋麵積達700平方米,生機盎然。寺前兩棵銀杏樹,枝梗參天,皆高30餘米,樹圍1.7米,為古刹又一風貌。
靈岩寺
位於泰山西北麓,始建於北魏,它與浙江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及江蘇南京棲霞寺共為中國古代四大寺院。寺中的摩頂鬆,相傳為唐三藏法師所植。寺中主要建築有千佛殿、大雄寶殿、禦書閣、鍾鼓樓及辟支塔等。其中千佛殿內40尊宋代彩塑羅漢像尤為珍貴,五官四肢裸露處筋脈突起,張弛不一,目光向背,隱顯有別,衣裳褶曲,皆有分寸,神態極為逼真,被譽為“天下第一塑”。
王母池
是泰山現存最早的道觀建築,建於三國時代,又稱瑤池。三國時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視五嶽間”的吟詠,王母廬即王母池。由此可見王母池曆史之悠久。王母池現存建築主要為明清兩代所建。曆代皇帝登泰山,多在此小憩。此觀臨溪而建,分為前後兩院,前院有王母殿,殿前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洌;後院有七真殿和蓬萊閣,四周林木遮天蔽日,是清涼避暑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