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三度空間的範圍,更是絕對無法頤及的事。因為每個人刻印時所運用的工具、石材的受刀性能、習慣的刀法等都會有所不同,這就決定了仿紫砂壺印款要想“亂真”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缺少觀察的“慧眼”。仿製印章的第二個方法是照相製版法,這種製版法實際上是印刷業天天都用的。其中常用的有珂羅版(玻璃版)和金屬版。照相製版仿造印章,通常用金屬版,例如何版、鋅版和鉛版等。將版製好後粘在一塊木塊之類的固體上,就可以使用了。現在還有一種仿刻印章方法是使用高科技的電腦進行“雕刻”,這種雕刻一般和照相製版的方法區別不大,隻是字可以製得深一些。這兩種仿製方法都需要原作者印章的印拓,即用原印章蘸印泥鈐蓋在紙上的作品圖樣,亦稱作“印花”。至於原作者印拓靠什麼途徑得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有人無法得到作者印拓,就用原壺上的印款去製版。原壺印款直接照相製版一般不行,這是因為印款的反差不夠,照出來的照片黑白不分明。這就要先將印款用墨“拓”下來,然後再去製版。拓下來的印款,我們稱之為拓片。印款拓片與壺上的印款是一樣大的,再去1∶1製版,也是一樣大的。這樣仿製的印章與原先的印章是否一樣大呢?回答是否定的。這是因為,用印章在未幹的壺坯上鈐印,壺幹燥後再經過燒製,印款就會縮小,其縮小比例通常為10∶1,這同泥有關,不同的泥料,其縮水率不盡相同。靠這種仿製方法燒出的紫砂壺,其印款必然比原印款略小了一圈,細心的鑒賞家是不難發現的。用拓片製版還需要經過“反轉”(攝影術語),否則與原印章陰陽文正好相反。另外用照相製版方法仿製的印章,在二度空間範圍內,可與原作之印拓分毫不差。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假的書畫作品,看印章與原作沒有任何區別的原因。但是將用照相製版方法仿製的印章,鈐蓋在紫砂泥上,其印款痕跡在三度空間上的效果就會大有不同:原印章那種因不同刀法呈現出的印款的深淺不平的效果,已蕩然無存。所剩的,不管是陰文還是陽文,其款文深淺度都是一樣的,絕不會有任何變化。仿製印章的另外一種方法是在壺款上用一種特殊材料,如火漆(需燒熱)之類的東西按壓上去,待其變硬,就可以當印章使用。也可以就地取材,使用紫砂泥(幹後亦需燒製)。這種仿製印章的方法,西方稱之為copy。這種方法因使用的材料不同,縮水率也會有較大差別,即使是不縮水,使用之後所製新壺的印款也會縮小大約1/10。這種仿製印款的優點是能表現原款在三度空間內的效果,缺點是小了一圈或更多。由此亦可辨其偽。假壺假款的另一類則是毫無所本的憑空捏造,這也是紫砂壺作偽的最拙劣的手法。不論是器型,還是裝飾手法及繪畫、雕刻、款識內容等,無一不是胡編亂造,惟一不亂造的是人名。因為造假者知道編造一個曆史上並不存在或任何人都不知道的人名,這把壺的價值就會降至最低,幾乎與無款者差不多,甚至更低。據傳曾經有報道說,南方發現“潤之”款的紫砂壺,考證可能是“毛澤東”的藏品,我未見報道,更沒見原物。但我仍懷疑這種情況很可能屬於憑空捏造,因為既然是“毛澤東”的藏品,其收藏價值必高,這也是“名人效應”。這樣的憑空捏造,鑒別起來比較容易,特別是對於有較多紫砂壺知識的讀者來說,更是如此。當然,對於“胸無點墨”的人來說,也仍然是真假莫辨,無所適從。紫砂壺辨偽最難的是“高仿品”和“代工貨”。從辨偽的邏輯上說,紫砂壺非真即假,但從現實上看,紫砂壺也存在半真半假的現象,不好一概而論。
下麵先談“高仿品”。“高仿品”就是高手的仿製品,仿得極像、幾可亂真的仿製品。從某種意義或從某些方麵來說,甚至於超過原作的仿製品。中國藝術,包括傳統工藝,向來注重摹仿,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更是如此。因此任何一個學藝者都不可避免地摹仿別人的作品,書畫家是這樣,紫砂藝人也是這樣。特別是在明末清初,複古風氣大熾的時候,藝人們競相仿古。仿古之作,多如牛毛。尤其清康熙、乾隆兩朝,宮廷禦用器也多仿古之製,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著名壺藝大師顧景舟的僧帽壺,就是摹仿時大彬的作品,但是無論器型和工藝水平,都超過時大彬。仿名家的作品,也有兩種:一種是完全照搬原作,包括壺的款識;另一種隻仿其形不仿其款,壺成後落上自己的款識,如某某仿製等字樣。後者一般不稱為偽作,因為沒有作偽的動機。至於前者,情況可能較複雜,不好一概而論了。總之,紫砂壺高手仿高手、名家仿名家的現象非常普遍,像供春、時鵬、時大彬、徐友泉、陳仲美、陳鳴遠、陳曼生等人的作品,在晚清、民國時期,都有不少高手競相摹仿。其摹仿者中亦不乏如蔣燕亭、王寅春、裴石民、顧景舟這樣的名家。比如蔣燕亭,就經常仿製陳鳴遠的作品。除此之外,他還仿徐友泉、時大彬、陳仲美等人。這種仿製品通常不但不能稱為假貨,相反,其價值注注很高,因為很多作品的水平不僅十分接近原作,甚至有超過原作的。隻是我們在鑒別的時候不要張冠李戴,不要把仿製品當成原作。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過去和現在都有許多古董商向藝人定製仿古作品,有的還將藝技高超的藝人集中起來成立作坊,專事仿製。一時間,市場上贗品充斥,而真正原作百無一二。這一點,尤其需要收藏者引起注意。現在還有一些作品,是仿製品的仿製品,如果原作是“爺爺”,那麼這種再三摹仿的作品就算是“孫子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