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勤學範例篇(1)(1 / 3)

【原文】

6.1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譯文】

讀曆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曆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像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注釋】

①若:好像。

【評解】

讀曆史要注意史料的可靠性,前朝的曆史都是後朝人編定的,是否靠得住大成問題。

僅讀史書是不夠的,還要同時參考實錄、十通、帝王起居注、曆代奏議等具體的史料,就可以通曉古今,好象親眼看見一樣,也就不會以偏概全了。

【國學小百科】

中國曆史知識集萃

1.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

2.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3.五貢:恩貢、拔貢、歲貢、副貢、優貢

4.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

5.六家: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6.六部:禮部、戶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7.六曆:《黃帝曆》、《顓頊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

8.六法:規、矩、權、衡、準、繩

9.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10.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11.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12.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13.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14.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15.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16.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17.十大名醫:秦越人(戰國)、華佗(漢末)、張仲景(漢末)、孫思邈(唐代)、劉河間(金代)、李東恒(金代)、張子和(金代)、朱丹溪(元代)、李時珍(明代)、王肯堂(明代)

18.中國曆史十大猛將:項羽(秦)、霍去病(西漢)、英布(西漢)呂布(三國)、馬超(三國)、冉閔(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齊)、史萬歲(隋)、楊再興(南宋)、李文忠(明)

19.名將十哲:田穰苴(春秋)、孫武(春秋)、吳起(戰國)、樂毅(戰國)、白起(戰國)、張良(漢初)、韓信(漢初)、諸葛亮(三國)、李靖(唐初)、李勣(唐初)

20.滿清十二帝:太祖[武]高皇帝?天命(努爾哈赤)、太宗文皇帝?天聰(皇太極)、世祖章皇帝?順治(福臨)、聖祖仁皇帝?康熙(玄燁)、世宗憲皇帝?雍正(胤禛)、高宗純皇帝?乾隆(弘曆)、仁宗睿皇帝?嘉慶(顒琰)、宣宗成皇帝?道光(旻寧)、文宗顯皇帝?鹹豐(奕詝)、穆宗毅皇帝?同治(載淳)、德宗景皇帝?光緒(載湉)、遜帝?宣統(溥儀)

【相關鏈接】

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故事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孔子小的時候非常勤奮好學,17歲時就以學識淵博聞名於魯國。雖然孔子的知識很多,可他一生都沒有鬆懈過。

孔子到了晚年,他得到一部用當時已不多見的古文字寫成的《易經》,他認真仔細地讀了一遍又一遍。從基本上掌握書的內容,直到對書的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最後他完全領會了其中的真諦。

那時,還沒有發明紙張,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幹後在上麵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隻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來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

【延伸閱讀】

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學習

學習不能迷信於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在一個人才的成長曆程中,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在大學期間,要打好基礎,培養自己各方麵的素質和能力;工作以後,應當努力在實際工作中學習新的技術並積累相關經驗;即使走上了管理崗位,我們也應當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根據自己特殊時期從事職位的不同,不斷給自己補充新知識,這些新知識不僅僅指的是必要的技能知識,同時還有一些如何與人溝通,如何管理,如何與團隊成員合作等多方麵的軟技能。

或許你不是很聰明的人,但隻要你是一個非常努力學習的人,能適應不斷增長的工作範圍的需要,你就能把握職業發展的機會。

根據統計發現,職場人有效學習的80%是在工作中發生,隻有20%是他們離開工作後學習到的。所以,對一個企業來說,合格的人才是那些能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欠缺,並努力在工作中彌補自己所欠缺知識的人。“在工作當中學習”和“把學習放在工作中”是兩種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它們能使承擔某項業務的“門外漢”最迅速地轉化成“合格者”,並最終成為一個很“專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