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學科發展的曆史上,具有重大創新的論文,往往有著革命性的意義;一本好的教科書,則具有學科整合的意義。以經濟學為例,在其發展史上,就有著“三次革命與三次綜合”的說法。“三次革命”是指斯密革命、邊際革命和凱恩斯革命;“三次綜合”是指三本最具代表性的經濟學教科書:約翰·穆勒的《政治經濟學》(1848)、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1890)、薩繆爾森的《經濟學》(1948)。參閱蔣自強等:《三次革命和三次綜合——西方經濟學演化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這裏,綜合有兩層涵義:其一,綜合是構建一個體係,對學科發展的現有內容進行整合;其二,綜合是以教科書為載體,對學科發展作出“集大成”。可見,以教科書為載體的綜合,對於該學科知識、原理和方法的係統化整理與傳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教材建設是大學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正在經曆從教學研究型學院向研究教學型學院的轉型。學院廣大教師在承擔繁重教學任務和研究工作的同時,形成了教材建設的優良傳統,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自1999年學院組建以來,已出版教材128種,編寫教學指導書、案例集和習題集10種。在這些教科書中,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獲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4項;列入教育部國家“十五”教材建設規劃3項;列入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材建設項目6項。
為了形成一個包容性更大、規範性更強和學科水平更高的教材建設平台,在上海大學領導、上海大學出版社和學校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下,在學院教師的積極參與下,我們策劃了“經濟學·管理學菁英教材係列”。這套係列教材具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稿源和作者的開放性。稿源的開放性,是指在這套係列教材中,有新撰寫的教科書,也有進行修訂再版的教科書;作者的開放性,開始推出的教科書的作者,基本是學院的教師,同時,我們真誠地歡迎兄弟院校的教師提出好的選題,加入到這套教材係列的作者隊伍中來。第二,作出新的提升和整合。無論是修訂再版的教材,還是新的教材,我們都要求作者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作出提升,進行新的高水平的綜合,力求達到同類教科書的一流水平。第三,學術性和應用性相結合。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科書必須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同時也具有符合時代要求的應用性。長期以來,大部分教科書往往在學術性上有較好的體現,但在應用性上比較普遍地存在不足。在這套係列教材中,我們試圖通過設置案例、專欄,增加應用性的內容。當然,學術性和應用性的結合,教材所起的作用隻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正確把握和體現。
我們相信,“經濟學·管理學菁英係列教材”的出版,將對上海大學經濟學、管理學兩大學科門類的學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也深知,盡管這套係列教材的作者們盡力了,但不當、疏漏,甚至錯誤仍然在所難免。我們期待著來自各方麵專家和老師們、同學們的批評指正。
最後,我們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幫助這套係列教材出版的領導、專家和編輯,表示衷心的感謝。
“經濟學·管理學菁英係列教材”編委會
2006.3.26
第二版前言
《國際貿易實務》教材自第一版出版以來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它已成為上海大學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指定教材,並在其他兄弟院校中得到了使用。《國際貿易實務》第一版於2007年獲得了中國商業聯合會商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年又獲得了上海大學優秀教材獎。
《國際貿易實務》(第二版)出版的主要原因是要及時地反映國際貿易實踐中出現的新的做法,特別是要將有關國際貿易慣例的調整及時地反映到教材中。這些調整的國際貿易慣例主要有國際商會的《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國際商會第715號出版物)、《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國際商會第600號出版物)以及《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電子交單附則》(eUCP 1.1版)。同時,為了壓縮篇幅,第二版中刪除了國際貿易方式一篇。
參加《國際貿易實務》第二版修訂的作者有:程銘(第十一章至第十九章),董勤(第六章至第十章),張華(第一章至第五章)。由程銘擔任主編,負責全書的統稿工作。董勤、張華任副主編。
在上海大學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的支持下,上海大學國際貿易實務重點課程建設項目和上海市教委國際貿易實務重點課程建設項目相繼完成。作為重點課程建設項目的成果之一就是出版和修訂國際貿易實務係列教材和參考材料。除了《國際貿易實務》(第二版)外,《國際貿易實務習題與解答》(第二版)以及《國際貿易實務案例與解答》也即將出版。
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真誠歡迎使用本書的老師、同學和社會各界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於今後再次修訂。
編者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