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耬的發明
古語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進的農業,必須有先進的農具作保證。中國古代的農具,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古代農業特別重視土壤耕作,作為土壤耕作的主要農具——犁就格外受到重視。犁是由耒耜發展演化而來的。傳說神農氏“斫木為耜,糅木為耒”。耒耜在全國各地的出土文物中曾大量發現,類似現代還使用的鐵鏟、鐵鍬,也有叫或鍁的。當人們設法利用獸力助耕時,耒耜就向犁轉化了。據說,牛耕是後稷的侄子叔均發明的,如果此說確實,則犁的發明應在堯舜禹時代。西周,仍行人耕,可能因為銅犁頭價值貴,畜牛之費亦昂,而且犁的構造簡單,質量笨重,效率不高,反不如人耕合算,故沒有推廣應用。另外,在奴隸製社會,奴隸主貴族寧肯把千百頭牛閑置不用,也不願將之投入生產以減輕奴隸的勞動負擔。這可能也是牛耕在當時未推廣的原因之一。
在戰國中、後期,冶鐵在技術上獲得突破性發展。冶鐵業在廣大地區普遍建立起來,成為手工業最重要的部門之一。大量的考古發掘證明,當時鐵農具在農業生產中已逐漸取得主導地位。“一農之事,必有一耜……然後成為農。”戰國鐵犁的重要構造由呈等邊三角形的犁鏵、便於人扶的犁梢、任撚曲翻轉之勞的犁壁等部分組成。牛耕和鐵犁結合,耕作效率大為提高。此後,“蹠耒而耕”的現象逐漸為其所代替。鐵犁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也標誌著人類改造自然的鬥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漢代大力推廣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方法,耕犁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在全國各地廣泛使用。漢代的耕犁已經基本定型,有犁轅、犁梢(犁柄)、犁底(犁床)、犁衡、犁箭等部件。犁壁(又叫犁鏡或犁碗)在漢代已廣泛使用。犁壁的出現是耕犁的一個重大的發展。自此以後,耕犁不僅能翻土碎土起壟作畝,而且能把雜草埋在土下麵作肥料,同時還有殺蟲的作用。我國耕犁有犁壁裝置的時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美國農學家雷賽指出:“構成近代犁的特征部分,就是具有和犁鏵結合在一起的呈曲麵狀的鐵製犁壁。它是東亞(中國)古代發明的,並在18世紀傳入歐洲。”漢代的犁有雙轅的和單轅的,基本上是二牛抬杠式的。由於是直轅長轅犁,耕地時回頭轉變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很高。盡管如此,它比戰國時期的耕犁已有了很大的進步。
經過漢到魏晉四五百年的曆史,犁的構造達到定型的地步。犁箭縱貫於犁底。犁轅以曲木與犁箭為垂直的聯係,而與犁底作平行狀,其一端嵌入犁梢,其末為犁盤以係軛。
犁梢則為斜木柄,其末與犁底相接,其中則與犁轅相連,使人能掌握之以進行深淺的耕作。
當時,犁的種類有長轅犁和蔚犁,長轅犁用於平地,蔚犁則用於山澗地。
唐代,為了適應南方的水田耕作,產生了新的曲轅犁,又叫江東犁。當時陸龜蒙《耒耜經》
中詳細記述了它的部件、尺寸和作用。這種犁由鐵的犁壁,木製的犁底、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犁舵等11個部件組成。整個耕犁相當完備、先進,也很輕巧,耕地時回頭、轉彎都很方便,而且出土深淺容易控製,起土省力,效率也比較高。江東犁是中國耕犁發展到比較成熟階段的典型。它的構造要比秦漢時期的犁完備且複雜得多,和現代的耕犁基本相同。這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鬥爭實踐中不斷摸索創造的成果,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宋代又在犁前配置用於墾荒的刀。至此,作為中國主要農耕工具的犁,已完全成熟。
犁耕能疏鬆和改良土壤結構,延長土地使用年限,擴大耕地麵積,提高糧食作物產量。據史料記載,在整個古代社會,我國耕犁的發展水平一直處於世界農業技術發展的前列。比起地中海的勾轅犁、日耳曼方形犁、俄羅斯對犁、印度犁、馬來犁,它的優點是: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富有機動性,便於調整耕深、耕幅,且輕巧柔便,利於回轉周旋,適宜在小麵積地塊上耕作。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密切,中國耕犁的優點被世界各地吸收,對世界犁具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遠古時代,長期從事采集活動的婦女們掌握了一些野生植物的生長規律,進行人工栽培的嚐試,開始了原始的農業活動。最初,先民們用尖頭木耒等工具掘洞點播或用手撒播,此法大約沿用幾千年。
公元前1世紀,在播種上,出現“瓠種”或名“點葫蘆”。竅瓠內裝種子,係在腰間拉著走,其上有木柄,下有木嘴,播時下端入土開穴,然後稍加震動,種子即落於耕壟畔,為點播大豆等作物之用。
漢武帝時,窮兵黷武,農民應征參加戰爭者多,參加田間生產者少。然而“農為國本”、“食乃民天”,提高勞動生產率已刻不容緩。應時代的呼喚,播種農具——耬車出現,據說是漢武帝時的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播種時,一牛牽耬,一人扶耬,種子盛在耬鬥中,耬鬥通空心的三個耬腳,且行且搖,種乃自下。它能同時完成開溝、下種、覆土三道工序。一次能播種三行,行距一致,下種均勻,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和質量。此後,撒播就退居次要地位了。據《齊民要術》記載,東漢時,耬車傳到敦煌,勞動力節省了一半多,產量增加了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