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自 序(2 / 2)

繼而,我羅列了幾十個題目,幾乎涵蓋了我所能想到的當下年輕人關心的所有社會熱點問題,再經過層層篩選,最終確定了十個主題,有關於生活的、就業的、升學的、情感的、住房的,甚至還有關於媒體的。十個主題在手,我便像拿著十位姑娘的照片,做起“紅娘”,開始物色她們的“如意郎君”:

歐陽應霽——這個以讓家居更美好為誌業的大設計師——談“蝸居”;

馬家輝——這個威斯康星大學的社會學博士——談“蟻族”;

鄧小樺——這個以保衛天星碼頭出名的新銳作家——談“拆遷”;

林奕華——這個長久以來關注都市男女情感問題的大導演——談“剩男剩女”;

鄧小宇——這個從小就是童星的大作家——談“富二代”;

湯禎兆——這個曾經十分成功經營電影周邊產品商店的日本通——談“創業”;

許子東——這個嶺南大學的大教授——談“考研”;

李照興——這個往來於兩岸三地的媒體人——談“微博”;

廖偉棠——這個關心人類比關心自己更多的大詩人——談“信仰”;

梁文道——這個擁有千萬粉絲的佛教徒——談“粉絲”。

這十個人,不敢說他們與這十個問題是“天生一對”,但也是“地造一雙”。在為時近半年、頻繁穿梭於各地的采訪過程中,我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總是能夠從他們的口中聽到真知灼見。他們的視角,透露出洗盡鉛華之後的淡定自如,有批判而沒有焦慮,有憤慨而沒有暴躁,有自信而沒有自滿。比如,馬家輝在談“蟻族”時說:“蟻族根本不是問題。”歐陽應霽在談“蝸居”時說:“蝸居是一種很好的訓練。”這些話,不是身在煉丹爐裏能說出來的,必定是出了煉丹爐之後,才能輕鬆地說一句:“哈哈,在煉丹爐裏有什麼不好?它能給你一雙火眼金睛!”

當然,香港也不盡是好的。香港作為一個擁有七百萬人口的城市,有許多社會問題。我又想起說龍應台教授說過的一段話:

香港現代化的進程中,要拆掉那麼多的老街,換成商場、酒店和大廈,其實是對文化和曆史的破壞,我還記得十多年前去歐洲,第一次被一個老牧人和他的五百多隻羊堵住了路口,那時候我就在想,原來這就是歐洲。其實高科技和現代化並不是指要用高科技將我們的一切曆史和古老都替換掉,而是用高科技,將我們的曆史保存得更好。現在香港據說每年都吸引一千萬內地遊客到香港來,如果香港全部變成了“又一城”,我相信,這個吸引力是會消失的。

這就是香港的問題之一。我們看了這樣的教訓,會想重蹈覆轍嗎?很遺憾,我們今天在內地看到的情況,正是不少城市在走香港的老路,無數古跡被拆掉建成商場,走到中國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感覺似曾相識。內地的經濟學家喜歡講“後發優勢”,後發的優勢何在?就在於能從像香港這樣的“已發展社會”(developed society)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香港做得好的,我們借鑒;做得不好的,我們回避,學會淡定、冷靜、理性地看問題。這就是我的一點小心願,也希望這本書能給各位讀者帶來一些思考。

是為序。

2011年2月13日

寫於古處州浙江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