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搞競賽,說文解字
1.最容易寫錯的字
某大學老師對班裏60個學生做了測驗,讓學生寫一個常用漢字,結果沒有一個學生將它寫正確。它就是感冒的“冒”字。
許多人都以為這個“冒”字上麵是個“曰”,下麵是個“目”。錯就錯在這裏,“冒”字的上麵部分並不是“曰”,而是“冃”。
“冃”字,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小兒蠻夷頭衣也。從冂二,二其飾也。”顯然,這裏的“冃”就是帽子,可見“冃”本身就是帽子的象形字,其中的橫“二”則是帽子上的裝飾。它與“曰”的區別是,下麵兩橫不與豎相連。
由“冃”組成的“冒”,上麵是一頂帽子,下麵是一隻眼睛,是個會意字,意思是覆蓋,也有帽子的意思。因為“冒”字表示許多義項,“負擔”太重了,後來人們又給“冒”加上“巾”,造出個形聲字“帽”,“冒”“帽”分工。“冒”字專管向外透等詞義,“頭上的帽子”這一義項交給“帽”專管。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帽”字的演變曆程是:冃—冒—帽。其實這就是漢字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
在東漢人許慎著的《說文解字》中,對漢字的造字方法進行了總結,他將它稱為“六書”,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為造字法,而假借和轉注為用字法。漢字的“字”:由表示屋子的“宀”加“子”組成,意思是繁衍後代。“字”的含義說明文字能留傳後世,而且越造越多。
2.識字大比拚
(1)翻開一本字典,找一些字,看看它們是屬於哪一種構字法。
(2)找一些古漢字,看看它們分別是現代漢語的哪一個字。看誰識得快,認得準。
三、作展覽,書法品鑒
漢字是中華民族獨特智慧的體現。在漢字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曆史長河中,一方麵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麵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書法。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它將實用書寫賦予技法規範和審美含義,是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相結合的產物。書法藝術利用單純形式來表現豐富多變的審美意趣,具有明顯的抽象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習慣,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公元三至五世紀起,中國書法便被視為最重要的腦力藝術之一(與繪畫、詩歌並列),自那以後直至今日,書法在中國始終被作為一種高尚的、大眾化的、為社會所喜歡、推崇和理解的獨立藝術而備受珍愛。魯迅認為漢字具有三美:意美、音美、形美,稱“形美以感目”。漢字的可塑性最強,曆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和楷書而不改其骨架,字裏行間各具風韻卻能法古不泥、異流同源。
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書法藝術流派紛呈、名家輩出,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以不同的風貌反映時代的精神。瀏覽曆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追尋三千年書法發展的軌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步,強烈地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書法已是民族藝術中一枝永開不敗的鮮花,世人賞以欣慰,可從中領略其精神風度,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審美追求,時代氣息……這樣一種觀之激人感奮,聊以勵精自慰的藝術,何樂而不為呢!”學書法、賞書法,已成為國人的傳統,當今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