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後記(2 / 2)

我想,我的散文裏也許還有較濃的精神性追求,這是我在麵對著世界和自我時的苦悶和矛盾的流露,對有的人可能一切不成問題,在我卻有一定的不可解脫性。我就像我的手紋一樣地布滿矛盾。盡管我用的多是解脫的調子,其實充滿了求索和追問,詰難和假定。這一切來自我真實的生活和心靈,並非我要刻意披一件哲學的華氅唬人。諸如快樂,尷尬,超脫,疼痛,運氣,幽默,時間,失語,性愛等等,先哲們自然多有論說,但經過了我的心靈感悟,便著上了我的色彩。對人生問題的索解是無可窮盡的。我的這類散文能引起一點共鳴,原因即在於此了。

本書的文章分為“抒情文選”、“思辨文選”、“人文隨筆”、“議論文選”四輯,這大體反映了我寫散文的幾種方式。就我的偏愛來說,我最看重的還是第一輯裏的一些文章,比如《皋蘭夜語》、《還鄉》、《足球與人生感悟》、《王府大街64號》、《重讀雲南》、《依奇克裏克》、《辨贗》等篇,我傾注給它們的感情最多,發表後得到讀者的回應也多。

在這本書的最後,我專用一輯選收了一些議論文字,是對近二十年間我國頗負盛名的一些長篇的評說。我是批評工作者,我的散文也沒法不帶一點批評性,並非為了湊數。我很讚同《餘光中散文》的編法,餘先生特辟一輯,稱為“議論文選”。我想,麵對一山一水的發抒,被稱為散文,麵對一部部內涵深永的作品的發抒,怎麼就不可以叫散文呢?就看你用什麼筆調知情致來寫了。我萌生這種編法,還與一位我並不認識的研究者李詠吟先生的一些話有關,他在談論我的評論時說:“他真正理解了的作家還是陳忠實,賈平凹,張煒,淩力,莫言幾位,……他熱衷於用作家式的筆法,散文式的筆法,散文濤體結構去結撰批評文本……雷達的詩性文字,火一樣的體驗文字,像作家的語言表達一樣,在批評中自由地恣意地燃燒,因而,這種批評有其生命般的力量,有一和感動人的光輝。”我自知並未臻此火候,毋寧說這是研究者的希望。但我仍循此線索編了一小組文章。由於此類文字一般都很長,我做了節選,但求所選具有較濃厚的散文味。

感謝浙江文藝出版社的編者們,是他們注意到我的散文及其追求,並鄭重出版。還要感謝許多作家批評家朋友,他們關注我的散文,不少人寫過文章,對他們的批評我要細心領會。這裏,蒙李國文先生惠允,特將他的一篇短文作為序言,不惟替自己壯行,也是為了友誼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