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阿關係的日益密切,阿拉伯人關於認識世界的一些觀念也傳入中國。如關於“五主”的說法,明顯受到了古代印度“四天子”說的影響。“四天子說”最早見於東晉時期從天竺來的僧人迦留陀迦翻譯的《十二遊經》:“閻浮提中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域,有八國王,四天子。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名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地饒金銀璧玉。西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馬。”其實,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的孫吳派康泰出使扶南時,就聽說了類似的傳聞。後來,赴印度求法的東晉僧人智猛和唐朝僧人玄奘也都聽說過類似的說法。阿拉伯帝國興起以後,結合兩河流域的傳統說法,又將此說改造成“五主說”,納入了阿拉伯地理學的範疇。從唐僖宗與阿拉伯商人之間的對話中,明顯可以看出中國、印度、阿拉伯甚至拜占庭等多元文明互動與認知的影響。
四、中國回商一茶葉國際貿易先行者
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公元780年,唐代陸羽著《茶經》,係統論述了茶的起源、製茶的用具、茶葉的製作、飲茶的器皿、煮茶的要領、飲茶的方法及茶葉的分布,圖文並茂,概括了茶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科學內容,首創茶道的精神,開創了茶的鼎盛時期。回商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了走向世界一成為中阿茶葉國際商易商;
1、回商對中國茶葉曆史的認知貢獻
中國發現和利用茶已有五千多年的曆史了。茶憑借獨特的自然功效和文化內涵,深深地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回商沿著中國茶產業發展的重要曆史節點,捕捉茶產業發展的信息,挖掘中國茶的始祖文化,回族學者認為:中華茶祖神農氏“得荼”於陝西秦嶺山脈一帶;陝西古周原地區形成了中國最早吃茶的習俗;“秦人取蜀”促成陝西“茗飲之事”首次跨地域傳播;秦人為“茶為國飲”點燃星星之火,並逐步把飲茶之風從“大唐”國都傳播至大江南北,而後風靡世界。
唐朝長安是我國乃至世界茶文化中心。西北開創了茯磚茶的始祖文化,陝西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源頭。然而曆史隨著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東移,飲茶文化的重心隨之東移,中原及南方文人雅士多,諸多茶書很少提及陝西的茶產業及茶文化,近代文人的著作涉及茶事也是言必稱“獅峰龍井”、“安溪鐵觀音”、“武夷大紅袍”、“雲南普洱”。
(1)唐代確立了茶的國飲地位
西安作為13個朝代建都之地,當時成為一切文化現象的發源地和聚焦點而輻射全國,茶文化也不例外。唐長安接受華北、江南和巴蜀茶風的影響,以其特殊的地位和文化的積澱,使中國茶文化在長安完成了與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宗教文化)及政治(茶政、茶法體係的形成)、經濟(茶產業體係的形成)的完美結合。
創造了最為輝煌的盛唐宮廷茶文化;1987年5月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茶具。這套茶具係唐僖宗李儇禦用珍品,包括鎏金飛鴻球路紋銀籠子、壺門高圈足座銀風爐、鎏金壺門座茶碾子、鎏金飛鴻紋銀匙、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鎏金人物畫銀壇子、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台、鎏金伎樂紋調達子、鎏金銀龜盒,另有係鏈銀火筋、琉璃茶盞、茶托等,共計27件。其中,有富麗堂皇、璀璨奪目的金銀器茶具;有凝霜澄水、玲瓏玉潤的琉璃茶具;有失傳已久、青中泛白的秘色瓷茶具。中外茶學界、茶文化界、茶禪界的專家一致認為:唐代宮廷茶具是迄今為止世界文化史上發現時代最古老、器形品類最完整、製作最為精美、華貴的茶具,堪稱國寶。它展示了從烘焙、研磨、過篩、貯藏到烹煮、飲用等製茶工序及飲茶的全過程,證實了唐代宮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代表了唐代茶文化所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境界,印證了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搖籃和發祥地。
(2)“茶馬互市”是回商交易茶葉的平台
“茶馬互市”,是我國唐宋至明代時針對中國回族及少數民族施行的一項以茶易馬的貿易製度。唐朝中期茶風鼎盛,回族及周邊少數民族由於其飲食結構多肉食,“四夷”漸如唐人“一日不可無茶”了。《封氏聞見記》載:“(飲茶)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往年回紇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舊唐書》卷173記載:茶葉已經成為阿拄伯人、波斯人和土耳其人(在中國史書中被稱為大食人)以及中國回族及少數民族生活必需品,與柴米油鹽一樣不可須臾或離。《新唐書·陸羽傳》:“天下普遍好飲茶,其後尚茶成風,回紇入朝,始驅騾馬互市”,這是我國曆史上有關茶馬互市的最早記載。“自唐世回紇入貢,已以馬易茶”。文成公主西嫁吐蕃,開藏區千年茶風,吐蕃民族飲茶之風逐漸盛行。開元年間吐蕃魚塘在赤嶺(今日月山)、隴州(今陝西隴縣一帶)等處互市,雙方交換的物品主要是馬匹和茶葉、絹帛等。陝西寶雞的隴縣作為交易點,在《冊府元龜》載:肅宗乾元中(758——759)、代宗大曆八年(773)、德宗貞元六年(790)、憲宗元和十年(815)、文宗太和元年(827)多次以茶、絲萬計易馬匹。可見交易時間之持久、規模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