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我需要你們的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育者,每個孩子的所思所為都深受著父母的影響,“上梁不正下梁歪”並非隻是聳人聽聞的話語。幼小的蘋果樹能否結出健康的果實,關鍵是看園丁是否能用最科學的方法嗬護、照料它。
第一節吞雲吐霧最美妙,爸爸就是這麼講
王強剛剛進入初中三年級,學習的壓力非常大,每天都是起早貪黑地學習,爸爸媽媽也都極力給他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可是有一天淩晨,爸爸看到王強的小屋還透出點點光亮,湊過去仔細一看,原來兒子正點著一根煙,躲在小角落裏吞雲吐霧。
爸爸頓時怒火中燒,一腳把門踹開,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了王強一巴掌,並且罵道:“讓你學習,不是讓你學抽煙!”
爸爸突然的暴力讓王強愣了片刻,他揉著發紅的臉,說:“我為什麼不能吸煙!有本事你把煙先戒了!你自己做不到,為什麼要求我?”
爸爸聽到兒子的話,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爸爸的訓斥,讓王強更加感到壓抑和不滿。第二天,他被爸爸關了禁閉。躺在自己的小屋裏,王強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他在心裏說:“我現在學習壓力特別大,父母又對我期望很高,心情特別煩躁。我看到我爸有煩心事的時候就抽煙,我也學著他偶爾吸上幾口,煩躁的心情會隨著煙霧一起吐出。難道我這樣做就是錯了麼?”
隨後的幾天,王強變本加厲,總是抽空就會叼上根煙。他在心裏,總是狠狠地說:“憑什麼你能抽,我就不能抽!”
像王強這樣的小“煙民”,如今已經越來越多,雖然學校、家長三令五申,卻還是有不少同學置若罔聞。
那麼,為什麼王強在這麼小的年紀就開始吸煙呢?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表現為:好奇心的驅使促使一部分孩子,禁不住誘惑吸上了煙;孩子深受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嗜煙如命,無疑是在無形中為孩子創造了吸煙的環境,那麼孩子很可能會效仿;部分孩子是在學校、家長的沉重壓力下,選擇吸煙作為解脫的方式;還有的孩子是叛逆心理在起作用;另外,社會環境、社會輿論對孩子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一)被動吸煙的危害
歸根到底,父母的影響還是最為重要的。許多父母,尤其是爸爸,覺得吞雲吐霧非常舒服。殊不知,自己吸煙會對孩子造成很多危害:
1影響孩子的肺部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長期被動吸煙,其感冒、肺炎、支氣管炎、哮喘的發病率均高於無被動吸煙的兒童,且家庭成員的吸煙量和吸煙年限與兒童呼吸係統疾病發生率呈正相關。特別是女童被動吸煙,其成年後患肺癌的危險增加70%,且患肺癌的危險與被動吸煙的年限成正比。
2給孩子帶來不良榜樣
健康影響是一個方麵,最重要的是,父母吸煙的習慣,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尤其是父母在吃完飯時總愛吸上兩口,並不斷地說“飯後一根煙,賽似活神仙”,這樣,孩子就有可能認為,吸煙是沒有壞處的,因此自然而然地也想吸煙,從而形成不良的習慣。
因此,想讓孩子不吸煙,父母就要學會去戒煙。不要總是抱怨這個過程過於困難,考慮到孩子未來的健康,那麼,再大的問題也是能克服的。
(二)如何讓孩子走出“煙霧”
當父母發現孩子已經出現了吸煙現象,這個時候不要訓斥和打罵孩子,因為這樣隻會促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做出更加極端的事情。
有這樣一個經過父母與老師的合理引導,孩子最終戒掉了吸煙毛病的例子:
一位孩子的父親講自己的兒子在上初中時,曾經有一段時間染上了吸煙的惡習。首先發現兒子吸煙的是他的母親,她從兒子身上和口氣中聞到了淡淡的煙草味。他們覺得對於正在上學的孩子來講,采取簡單的強製戒煙措施不易見效,於是就主動向孩子的班主任說明了情況,請求幫助。
這位班主任是一位責任心強、富有工作經驗的教師。他認真調查後,發現班上的確存在少數學生聚集吸煙的現象,之後,他逐步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挖掘“煙民”的學習潛力,豐富學生業餘生活;有計劃地組織全班進行“吸煙是否更瀟灑”的大討論,並專門收集了大量反映吸煙危害性的圖文資料;還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之間結成互助監督小組。
如此不到半年,孩子竟成功地戒了煙。現在回想整個過程,家長的主動配合、科學知識的正麵影響、優秀集體的熏陶帶動,以及班主任老師富有成效的工作措施,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對於孩子吸煙的習慣,父母一定要用科學的方法對待。一般來說,父母可以采取以下這些方式對孩子進行勸導:
1要向孩子進行正麵教育,講明吸煙的危害
告訴孩子,香煙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特別是尼古丁。吸煙對呼吸器官的機能有很大的破壞作用,易患呼吸道疾病,影響身體健康。未成年人吸煙會降低腦力活動的能力,使記憶能力和學習能力受到損害,影響智力、能力的發展。吸煙還容易結識社會上的壞人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家長隻有進行說服教育,讓孩子深刻認識到吸煙的害處,他們才能自覺地克服和遠離吸煙的壞習慣。
2要切斷易使孩子染上吸煙習慣的“汙染源”
家長要引導孩子多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掌握他們在社會上活動的時間和內容,防止他們和社會上的吸煙夥伴經常來往。還要取得學校領導、老師和同學的配合,經常查詢孩子是否有吸煙跡象,實行共同監督。
3培養孩子戒煙的心理需求
家長要幫助孩子認識到會抽煙並不是成人的標誌,大多數成人是不抽煙的。同時耐心開導,幫助他們樹立戒煙的決心。千萬不能訓斥挖苦,更不能打罵或攆出家門。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從主觀上形成戒煙的需求和動機。
4家長要以身作則,遠離煙草
大多數孩子之所以吸煙喝酒是和父母的類似習慣分不開的。每一位家長都需要認識到,吸煙喝酒確實對健康有很大危害,一支煙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隻老鼠。世界心髒聯合會主席馬裏奧·馬拉納奧強調,到2030年,吸煙將超過吸毒、艾滋病和其他疾病成為導致死亡和喪失勞動能力的主要原因。這些數據充分說明吸煙的危害的確是很大的,為了家長的健康,同時也為了孩子們的健康,家長應該帶頭不吸煙。
我真的沒想到,兒子吸煙是因為我做出的不良榜樣。其實我也明白,抽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可是就是下定不了決心戒煙。現在我明白了,要想讓孩子不走我的老路,首先我就要自己做好榜樣。從這一刻起,我就要開始戒煙!
第二節媽媽帶頭闖紅燈,我卻受到了批評
一天,媽媽從幼兒園接囡囡放學回家,因為孩子的姥姥剛從外地來,需要家裏有人照顧。所以,媽媽一路上自行車騎得飛快。
在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對麵的紅燈亮了。這時,媽媽卻絲毫沒有猶豫,直接衝了過去。囡囡不解地問:“媽媽,老師上課時說過‘紅燈停、綠燈行’,為什麼咱們沒有停呀?”
媽媽說:“沒關係的,那是對汽車說的,咱們騎車和走路闖紅燈不算錯!”
媽媽的話被囡囡記在心裏。又過了幾天,幼兒園玩模擬遊戲,當囡囡大搖大擺地闖了紅燈被老師批評後,她就把媽媽的話告訴了老師。
老師問囡囡:“那你就是說,闖紅燈不是錯事嗎?”
囡囡趾高氣揚地說:“對!媽媽說沒有錯!”
當囡囡說完這些話時,所有的小朋友都大笑了,圍著圈叫她“小壞蛋”。囡囡無助地哭了起來,心裏說:“是媽媽告訴我走路可以闖紅燈的,媽媽是不可能騙我的!可是,為什麼小夥伴和老師都在嘲笑我?他們到底誰對誰錯?我該聽誰的?”
自打這以後,囡囡的心理困惑更加嚴重,不僅對媽媽的話有些不敢完全相信,甚至在幼兒園裏也不敢再像過去那樣活潑。因為,她總記得小夥伴們叫她“小壞蛋”的模樣。囡囡一遍遍地問:“到底我該怎麼做,大家才能原諒我?到底我聽誰的,才是正確的做法?”
囡囡的心理困惑,正是由於媽媽的不當言語造成的。也許在媽媽看來,闖紅燈隻是件小事,可是這給孩子帶來的,不僅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有心靈上的巨大陰影。
所以說,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作用。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的影響。不要以為隻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常言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由於孩子的年齡小、缺乏判斷力,他總會情不自禁地模仿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一切。對他來說,屬於父母的一切東西都是他的模仿對象——行為方式、體態姿勢、言語、習慣和品格等。比如:當父母把髒東西放入垃圾箱裏,孩子也會這樣做;當父母隨處亂丟垃圾,孩子也會亂丟雜物。也許在大人眼裏,這些都是小事,但所有的不幸和災難,都是在一點一滴中造成的。就像囡囡那樣,聽到了媽媽的那番言語,就會認為闖紅燈沒有錯,倘若有一天囡囡在路上出現了意外,那麼到時候就真的後悔莫及了。
可以說,孩子就是一部複印機,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不論我們說多少,往往不如我們親自做一件事對孩子更有說服力。而縱觀歐洲,即使沒有車,也很少有人會去闖紅燈。人們好奇,曾問過一位老人何以如此,那位老人說:“我不能保證,在對麵的窗戶裏沒有孩子的眼睛。”正是這種高度的榜樣意識,使歐洲成為一個禮儀之邦。
所以說,如果孩子學會了父母那套不良的習慣,等到有人指正時,他就感到了迷茫,因為父母的是孩子最大的依賴,否定父母,就等於否定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從而導致出現了囡囡那樣的狀況。
而囡囡對於紅燈的迷茫隻是表象,還會有更多的細節今後逐漸暴露。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行一致。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而自己卻不遵守交通規則,紅燈亮時強行通過。或許您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候,孩子說:“媽媽,紅燈。”可您說:“沒關係,走,否則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這樣您平時對孩子遵守交通規則的教育被您的行動全抵消了,而您對孩子交通安全的教育也就沒有任何效果了。
馬克思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你可以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響孩子,可最好的方式還是你的行動。”因此,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孩子不能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能做。
我平常一直都教育孩子要做個遵紀守法的人,沒想到原來孩子的苦悶恰恰是由我的言行不一造成的。唉,看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的話真的沒錯!我從今天開始必須要做到以身作則,要不然,可能會給囡囡帶來更多的困惑。
第三節請不要對我說謊
娜娜在家裏很乖巧,很少惹父母生氣。父母對她也很愛護,隻是對她的考試成績看得很重,而且對她要求嚴格。娜娜隻要成績好,父母就很高興,為此還會滿足她的一切要求,但如果她成績不好,父母就會罵她,直到把她罵哭。
一天,娜娜的媽媽在街上碰到了娜娜的班主任,於是聊了幾句,媽媽這才知道,娜娜上次拿給她的考試成績單是假的,分數是娜娜自己改動的。還有一次,娜娜偽造了媽媽的簽字,其實她根本沒敢把成績單拿給父母看,因為成績不好。
得知了此事,媽媽不禁勃然大怒,回到家裏一把抓住了娜娜,大聲訓斥道:“爸爸媽媽容易嗎?為給你請家教我們是砸鍋賣鐵啊,你怎麼就這麼不爭氣!”
娜娜先是低頭哭了一會兒,接著才抬起頭,哽咽地說:“我這樣……我這樣就是學你們的……”
娜娜不明白:“為什麼我自己撒了一個謊,就受到了父母的訓斥,而父母撒謊時,卻表現得那麼理直氣壯呢?”她記得,有一次媽媽的單位讓媽媽加班,媽媽當著娜娜的麵打電話說身體不好,就回絕了加班的請求。但其實,媽媽是想去上街買衣服。
事後,媽媽還對娜娜說:“娜娜,你看媽媽聰明嗎?”現在,娜娜想不明白了,為什麼媽媽撒謊就可以不受指責,而自己卻被大聲訓斥?娜娜無論如何也想不出答案。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娜娜學會了撒謊,其實是和她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著很大關係的。由於父母在平常生活中就會當著孩子的麵撒謊,而孩子的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家長的一言一行,她都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從而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說,孩子撒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榜樣”的影響。
此外,從娜娜媽媽的表現來看,娜娜之所以撒謊,還與媽媽平常的教育方式和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孩子做了好事會被讚揚,所以做了任何好事都不會瞞著大人;但是孩子犯了錯誤往往會以說謊來掩飾,因為怕受到父母的責罰。
所以說,如果孩子撒了謊,那麼,父母首先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隻有自己平常不撒謊,才能給孩子樹立榜樣。
接著,父母就要讓孩子明白撒謊的不對。下麵,我們再看這樣一個案例,當岩岩撒謊時,媽媽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岩岩徹底明白了撒謊的錯誤:
岩岩的媽媽接到校長打來的電話,告訴她兩天前岩岩在休息時間打了自己的同學,老師讓他帶張字條回家讓父母簽名,但是,岩岩並沒有把父母簽名後的字條帶回學校。媽媽知道岩岩肯定是不敢把字條給她看。
岩岩回來後,媽媽克製住自己的怒火,心平氣和地說:“岩岩,今天有沒有什麼東西交給媽媽呢?”岩岩眼睛轉了幾下,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沒有呀!”
媽媽依然不動聲色地說:“我剛接到你們校長的電話。他說幾天前你就應該給我一張字條,上麵說你在休息的時間行為不當。字條還得由我簽名。”岩岩把頭垂得很低,喃喃地說:“我不小心弄丟了。”
媽媽見他說謊,於是說:“沒有把字條帶回家,於是說‘我弄丟了’,但事實上你沒丟。”
岩岩知道媽媽什麼都知道了,隻好乖乖地說:“媽媽,對不起!”
媽媽繼續緩緩地說:“因為你打人,我該罰你兩天不能看電視,但是你又撒謊,所以罰你三天。假如你知道我早晚知道這事,你會怎麼做?”
岩岩說:“我不知道,但你們肯定會生氣。”
媽媽笑了笑說:“就算我們生氣,也是因為愛你呀,即使你三天不能看電視,那也是很短暫的時間。你現在明白了說謊會得到加倍的懲罰了吧?”
岩岩說:“媽媽,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撒謊了!”
岩岩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其實是非常好的,她不僅沒有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使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試圖改正。並且,通過對岩岩的教育,媽媽自己也明白:在孩子麵前更加不能撒謊,否則,自己做不到,又怎能要求孩子?
所以,要想讓孩子從小就是個誠實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就要做到以下這幾點:
1父母不能對孩子撒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時刻關注著父母的行為,如果父母撒謊被孩子看到或者聽到,孩子很可能會效仿。比如,你說這次孩子過生日的時候給他買個變形金剛,可是你沒有買,還說:“媽媽忙,沒有時間去買了。”孩子就認為你是在撒謊,然後他以後做事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總是言而無信,父母一定要杜絕這種事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