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對原3校的5年製大專、3年製中專在校學生進行專業、教學計劃調整,實現正常教育教學。整合原3校的成人在職大專班,進行各層次、專業成人,大專教育;承擔1358名“千村科技明白人”教材編寫和培訓、800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90名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100餘人的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和深圳福田保安公司部,分保安培訓;部分專業教師在暑期開展“三農”服務活動,為九寨溝縣彰紮鎮培訓園,林綠化技術人員35人。
【辦學體製】形成普招與成招相結合,中專與大專相結合,培養與培訓相結合,自辦與聯辦相結合的辦學體製。學校根據職業技術教育規律,走與企業共同完成培,養學生成材的雙元製模式,倡導教師與學生、師傅與學徒、教室與車間、作業與產品,和產教合一的“五合一”育人理念,依托企業、行業,建立“共建、合作”的學科專業建,設途徑,開展“菜單式教育”,職業教育與科技、經濟結合,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相,結合,與國家相關職業標準和職業資格考核鑒定相結合,釆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措施。在取得“雙學曆”教育成功經驗基礎上,全麵推行“雙學曆”教育及“1+2”和,‘2+3”的中專套讀專科、本科學曆教育。與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華大學、四川,行政幹部管理學院、四川農業大學、成都紡織專科學校等聯合舉辦成人高等教育,構,建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相溝通的人才培養“立交橋”。
【師資隊伍】學校有專任教師及專業技術人員115人,其中高級講師23人,講師和中師70人,著眼於未來,完善師資培訓製度,更新知識、技術、技能和方法,增強教師實踐能力,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打造“雙師型‘複合型”、“能工巧E”教師,隊伍。製定政策,建立激勵機製,鼓勵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業務進修和學曆提高。吸,納專業人才、民間藝術家充實師資隊伍,招聘聲樂、舞蹈、根雕、羌繡、唐卡、藏獸醫等,專業教師9人,創辦、發展、壯大提供師資保障藏羌文化藝術、機電、旅遊服務、綠色,食品加工等特色專業。
【基礎設施設備建設】籌措資金100多萬元,雄修教學大樓、圖書實驗樓、學生,宿舍、職工宿舍和學生食堂1萬多平方米。學校環境整治新植樹、種草4000餘平方,米,鋪築水泥路麵5000餘平方米,拆除危房。新建學生浴室、鍋爐房和機電實驗室、家電實訓室、餐廳客房操作室、羌繡實訓室、唐卡畫實訓室、根雕藝術實訓室、藏獸醫,實驗室、獸醫解剖實驗室、微機操作室和藏羌藝術專業練功房,購置安裝鋼琴、空調,等設備。完成學校總體建設規劃方案設計經州人民政府以阿府函[2004],278號文批,複。完成教學主體樓、職工住宿樓單體設計和地勘工作。
【中專】招生確定“立足州內,輻射周邊”思路,組織80多人次到甘孜、甘南、果洛、綿陽、彭州等地進行招生宣傳和市場調查,入學新生450人。學校進行專業調,整、淘汰、細化,旅遊專業向飯店服務管理、民俗導遊方向細化;機電專業向水電、家,電方向細化;計算機專業進行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硬件雄修和計算機信息管理等專業,方向細化;農牧專業向綠色食品加工、畜產品加工方向調整;增設藏羌文化藝術專業;聘請專業高級教師和民間藝術家9人進行教學及指導。教學中以專業技能訓練培養,學生一技之長,每學年學生實際操作課時不少於年度總課時的三分之一。製定技能,訓練項目和標準,明確責任老師,規定階段訓練目標,對技能不合格的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到合格。在管理中變“教師選學生”為“教師適應學生”、“學生選教師”,“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培訓“千村科技明白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農技人員”計2300餘人次。成立職業技能鑒定所,對學生實踐水平進,行鑒定,對外實習培訓,與州內外人才交流市場和企事業單位聯絡,學用結合,學,有所長。同企事業單位建立聯係,推薦實習就業和畢業生就業,就業率達90%以上。培訓學生幹部50餘人次,評選出優秀學生幹部18人,發展入黨積極分子32人,發,展團員64人。
【大專及本科工作】聯辦學校8所,在冊各類學員1233名,有自考、函授及網,絡教學。成立成人教育處,負責與各聯辦學校的協調、聯係及成人教育常規工作,發,放教材、圖像采集、擋案管理、考前輔導、畢業實習、論文指導等工作,被四川農業大,學評為‘漱合辦學一等獎”。
負責人朱成代,撰稿人王樹清楊宇發
阿觀州衛生學校
【概況】學校始建於1958年,占地麵積1.13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6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624萬元,圖書館各類藏書5萬冊。設有辦公室、教務科、學生科、校團委、總務科、保衛科,校工會、校科協、12個教研姐。有教室15間、實驗室12個,(3個計算機教室、3個多媒體演播室、2個標本陳列室、電化教學室、圖書室、閱覽室、以“團結、求實、勤奮、進取”為校訓。先後被省教育廳、省中醫藥管理局、團省委、省精,神文明辦公室、省青少年教育領導小組、省衛生廳、州政府分別授予“全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民族地區中藏醫藥人才培養先進單位”、“學雷鋒、學白求恩、樹新風”活動,先進集體、“新長征突擊隊”先進衛生單位”、“州級文明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五·四紅旗團委”等稱號。培養醫療、護理、中醫藥、藏醫藥、婦幼、助產、公共衛生、社區醫療等專業5052名各族中等衛技人員,占全州在崗醫務人員的90%,以上,成為各級衛生機構的領導和業務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