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裏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遊佯攻,團長楊得誌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鬥,擊潰川軍2個連,占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衝擊,楊得誌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衝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製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一部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挫敗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軍團第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
27日晨,右路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2師第4團,由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強行160公裏,29日晨占領了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扼川康要道,全長100餘米,寬2.8米,由13根鐵索組成,橫跨在洶湧奔騰的大渡河上,兩岸是峭壁,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守城川軍第4旅第38團(欠1個營)在紅軍抵達前,已將橋上的木板拆除,隻剩懸空的鐵索。是日16時,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川軍的密集火力,攀踏著鐵索,向對岸衝擊,當接近橋頭時,川軍突然施放火障,突擊隊勇敢地穿過火牆,衝進瀘定城,同川軍展開巷戰。後續部隊及時投入戰鬥,經激戰,紅軍占領瀘定城,川軍一部被殲,其餘向天全潰逃。與此同時,紅1師和幹部團擊潰川軍的阻擊,勝利到達瀘定城,策應了紅4團的奪橋戰鬥。接著,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長征精神的形成
20世紀30年代,烏雲籠罩著中華大地,騙取孫中山信任的蔣介石,奪取了國民黨最高實力派權力。蔣介石不顧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三省、進犯華北的事實,為徹底消滅中國工農紅軍,親自部署、指揮第五次“圍剿”,企圖把新生的紅色政權消滅在搖籃中。
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的錯誤領導,中央紅軍第五次“圍剿”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軍事上節節失利,根據地不斷縮小,形勢日益惡化。為了挽救革命的危機,紅軍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1934年8月,紅軍第六軍團奉命西征,拉開了長征的序幕。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隨後,紅軍第二十五軍、紅軍第四方麵軍和紅軍第二方麵軍(原第二、第六軍團)也分別離開原來的根據地進行長征。
曆時兩年,紅軍戰士靠自己的雙腿,縱橫14個省,跨越萬水千山,長驅二萬五千裏,粉碎了國民黨上百萬軍隊從地上到空中的圍追堵截,爬雪山,過草地,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麵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了長征勝利結束。這次驚心動魄的遠征,曆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沿途自然環境之惡劣,敵我力量之懸殊,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長征後,紅軍與共產國際的聯係中斷,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解決自己的思想路線問題。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長征途中,黨中央又同張國燾另立中央、分裂紅軍、分裂黨的分裂行為做堅決鬥爭,捍衛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維護了黨和軍隊的團結。長征也是中國共產黨內部正確思想路線與錯誤思想路線的一場生死決鬥。
紅軍在同數十萬圍追堵截的敵人浴血奮戰、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和張國煮右傾分裂主義艱苦鬥爭、同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較量拚搏中形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