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改革創業精神(1 / 2)

改革精神的形成

隨著揭批林彪、“四人幫”鬥爭取得偉大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把全黨全國工作的著重點轉核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豐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在當時的中國,全國平均每人占有的糧食大體上還隻相當於1957年,全國農業人口平均每人全年的收入隻有七十多元,有近四分之一的生產隊社員年收入在五十元以下,平均每個生產大隊的集體積累不到一萬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維持簡單再生產。農業基礎不行,工業和其他各項建設事業就都上不去,四個現代化更無法實現。我國的經濟狀況嚴峻地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麵前。

鄧小平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中國隻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東路都是死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超人的智慧,帶領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毅然領導了令世人矚目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這是一場決定中華民族命運,決定中國共產黨興衰,決定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偉大壯舉。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與時俱進,繼往開來,我國改革和發展進一步取得了巨大成就,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

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國人民為了強國富民,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寫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曆史篇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創業史。

改革創業精神就是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對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繼承與發揚,並在新的曆史時期賦予民族精神新的、更豐富的內涵,正是在改革創業精神的鼓舞下,偉大的人民進行了偉大的實踐,並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改革創業精神的典範

深圳——中國改革的“試驗場”

中國的改革走的是一條漸進式道路,很多改革項目需要局部地區進行試驗,取得經驗之後再進行推廣。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不久,廣東省委領導建議,請中央考慮廣東的特殊情況,讓廣東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先走一步”,要求將深圳、珠海和汕頭劃為對外加工貿易區。1979年4月廣東省領導向鄧小平彙報後,鄧小平十分支持,並給劃出的那塊地方取名叫“特區”。正是從這一刻起.深圳就開始承擔起中國改革“試驗場”這一曆史的重任。深圳特區的創業者們懷著振興中華的滿腔豪情,以改天換地的氣魄搬山填海,艱苦創業,他們以全新的觀念開拓全新的事業,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益就是生命”這個當時膾炙人口的口號。隻見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大道四通八達,變化之快,舉世皆驚,被世人稱為“深圳速度”。

1984年鄧小平首次來到深圳,看到達個昔日的荒涼小鎮,短短幾年已經變成高樓大廈林立的大城市。這裏高新技術企業的比重不斷增長,出口貿易大幅度提高,股票市場興旺發達,標誌著它現代化的程度以及對我國經濟走向世界所起到的作用。鄧小平欣然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二十多年來,深圳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飛躍發展,創造了世界上較快的工業化速度、城市化速度和現代化速度,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綜合經濟實力名列全國大中城市前列,較好地發揮了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經濟體製改革的“試驗場”作用,對內地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在改革的實踐中,深圳創造了一係列的成功經驗。其中首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發揚敢闖敢試敢探索的精神,鄧小平同誌曾經指出: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深圳在改革過程中處處體現了敢於突破、勇於創新的大無畏精神。例如,在企業製度改革方麵,深別大膽進行股份製改造,試行員工持股製度,使國有企業初步具備了比較靈活的運行機製;在市場體係建設方麵,在國內最早建立了資本市場、證券市房地產市場、期貸市場、勞動力市場等,並對金融體製進行係列改革等。通過借鑒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體製和機製,增強了深圳經濟體製的活力,促進了深圳的經濟發展。深圳在全國率先放開物價,第一次試驗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試辦國內第一家外彙調劑中心;較早地在企業中打破幹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實行全員勞動合同製,實行工資製度改革,在改革過程中,深圳高度重視學習並大膽地吸收和借鑒香港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和做法,從而解決了改革中碰到的許多難題。如他們引進建築工程招標、實行土地批租等具體做法,促進了建築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形成;引進國際通行的會計製度和國民經濟核算製度,加強特區的立法,規範了市場行為,並改善了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深圳先後完成了“八五”、“九五”兩個五年計劃。“八五”期間,深證經濟由以往的打基礎全麵進入經濟增長和經濟質量同步提高的新階段,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綜合經濟實力迅速躋身於全國大中城市前列。“九五”期間積極扶持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產業結構的改造和升級,形成了新的經濟發展格局,經濟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2001年,全市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954.45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3335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首位。1989至2001年,深圳市的國民生產總值累計達到11123.71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2.2%,分別比廣東省、全國和世界經濟增速快8.8%、13.3%和19.4%.深圳已成為中國區域經濟中最具生機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