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清初回族文人丁煒及其創作研究述評(2)(1 / 3)

將丁煒的先祖推定為丁謹。目前這一提法最具代表性,也最為學界認可。莊景輝先生在《陳埭丁氏回族婚姻形態的曆史考察》中明確地提出了丁謹為丁煒始祖這一觀點。文中言:“‘丁氏一世祖丁謹(字慎思,號節齋,1251~1298年),宋鹹淳間自姑蘇籍居城南之文山裏,元至正末年由泉州徙居陳江(今陳埭)。’文中又言:‘13世丁煒(字澹汝,號雁水,1634~1696年)娶同邑華族,侯官縣儒學教論前酉舉人蔡公樠女,繼娶前襲錦衣衛指揮使梅公應春男天祿公女’”。陳國強先生的《福建陳埭回族的形成與發展》中也采納了這一觀點。

而丁煒在《問山文集》中的一篇行狀則證實了這一觀點的真實性,從而也確立了它的權威性。丁煒在《誥贈朝議大夫兵部武選清吏司郎中加一級先考顒初府君先慈貞懿陳恭人行狀》一文中提到:“府君諱梡,字幼薦,號顒初。其先為蘇州守,諱維清公。之後,自始祖節齋公諱謹,於宋鹹淳間,卜居泉郡文山裏,數傳仁庵公諱善,徙陳江,代有隱德。”

從史書記載來看,丁謹生卒年為1251~1298年,而賽典赤·贍思丁生卒年為1211~1279年,比丁謹早40年,因此二者不可能為同一人,由此推之,賽典赤·贍思丁為丁煒先祖這一提法無法為學界所認可,而使得丁謹為丁煒先祖這一提法更具說服力。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丁謹為丁煒的始祖。

三、丁煒詩歌創作研究

丁煒的詩歌創作在清初閩中詩家中極富盛名,聲名僅亞於周亮工。袁行雲先生在《清人詩集敘錄》中評論丁煒說:煒官魯山,地僻事簡,肆力於詩歌古文詞。其名在“十子”之列,詩純乎唐音。五古《詠史八首》《遊窊山詩》有序,《聞魏惟度續石倉詩選有寄》,七古《過仙霞嶺》《沈石田山水歌》《謁嵩嶽》《大孤山》,七律《薊門詠懷》《長安雜興》八首,《拜李卓吾墓》,以及《秦淮竹枝詞》《李兒泗竹枝詞》,雄渾淡宕,兼而得之。《從軍行》《戒驛》《書甲寅臘月事》,具述自身經曆。

雖然丁煒的詩歌創作取得了較高的文學成就,也得了時人和後人的肯定和讚賞,但曆來丁煒及其詩歌創作卻並未受到後人的極大關注,對他的研究從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資料來看,真可謂是鳳毛麟角。

丁煒及其詩歌創作的研究在錢儀吉編訂的《碑傳集》卷八十一中陳壽祺撰的“丁煒傳”中初見端倪。文中言:“煒詩力追唐賢,而能以文采潤飾。其吏治長洲汪婉,寧部魏禮,龍眠錢澄之,華亭沈荃,萊陽宋琬,新城王士禛,秀水朱彝尊等,敘其詩文,交口推之,以為‘麗而則,清而腴。’其集皆士禛與宣城施閏章所評定,文亦具體。”此傳較為詳細地介紹了丁煒的生平及其詩論主張,並明確提出了丁煒的著作,為後人進一步地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國朝耆獻類征》卷一百五十六,《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及《清史列傳》卷七十《文苑傳》全是據《碑傳集》所寫。清代著名詩人沈德潛《清詩別裁集》中收入了丁煒的“賈島峪”、“臥病酬林澹亭”、“哭外甥吳興公先生”三首詩。已故北京大學教授鄧之誠先生的清代詩歌文獻學著作《清詩紀事初編》,收錄了丁煒的《長安雜興》詩二首,並對丁煒生平及其著作版本進行了扼要而精當的交待,認為丁煒“詩摹唐賢,音調諧和,文亦修潔。”袁行雲先生所著《清人詩集敘錄》,專門針對詩人的詩集而作,書中選錄了清代詩人2505人,並對詩人的生平,均有較為詳細的介紹,丁煒也被列入書中。書中不僅詳細介紹了丁煒的生平和版本信息,而且對其詩作也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福建師大中文係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的《清詩選》中收入了丁煒的《新淦舟行》一首,並對丁煒生平做了簡單的介紹。莊景輝先生編訂的《陳埭丁氏回族宗譜中》收入了丁煒的《雁水公示和二首》和《哭亡女》,並對丁煒的家世淵源做了較為詳盡細致的考證,給後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除此之外,丁福保先生輯錄的《清詩話》,鄭方坤先生的《全閩詩話》中也對丁煒的詩歌創作進行了簡單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