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者多謂此處巫臷民即《海外南經》所記的臷國,因其地得天獨厚,極為富饒,故而能不勞而獲。但是,臷國“其為人黃,能操弓射蛇”,與巫臷民的生活場景相差甚遠。其實,巫臷民乃是以歌舞表演來謀生的族群,性格活潑,心態永不老,類似吉普賽人的大蓬車馬戲歌舞團,因此無須織布種地就有穿有吃。理由如下:其姓“朌”暗示他們戴著大頭麵具,企盼著觀眾給賞賜;其名“無淫”,是希望在表演時不要遇上連日陰雨;所謂歌舞之鳥與百獸,既指馴鳥獸表演,也指人裝扮成鳥獸進行表演。
融天山·羿殺鑿齒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有人曰鑿齒,羿殺之。
融,指炊氣上升,引申為火、光明;又指融化、融合、融通,永,長。據此,融天山之名,可指海天一色的景觀。融天山位於南海之濱,它可能是《大荒南經》記述的最南端的一處場景。“海水南入”,可能指海峽地貌,下文天台高山亦有同類地貌,兩者或可指台灣海峽和瓊州海峽。
《海外南經》羿殺鑿齒之地在北方昆侖,此處鑿齒民當係鑿齒族南遷之後裔。
蜮山·蜮民國
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黃蛇,名曰蜮人。
《說文》:“蜮,短狐也,似鱉,三足,以氣射害人。”《漢書·五行誌》:“蜮在水旁,能射人,射人有處,甚者至死,南方謂之短弧。”顏師古注:“即射工也,亦呼水弩。”《博物誌·異蟲》:“江南山溪中,水射工蟲,甲類也,長一二寸,口中有弩形,氣射人影,隨所著處發瘡,不治則殺人。”《楚辭·大招》:“魂乎無南,蜮傷躬隻。”
蜮民以桑為姓,既食穀,又食蜮。此處經文蜮人方扜弓“射黃蛇”的場景與《海外南經》臷國人“能操弓射蛇”相似。
宋山·蚩尤棄其桎梏·祖狀屍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
有人方齒虎尾,名曰祖狀之屍。
楓,楓香樹,亦指樹葉多叉歧的樹,亦指秋令時節紅葉之樹。桎梏,古代木製刑具,《周禮·秋官·掌囚》:“中罪桎梏。”鄭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蚩尤所戴桎梏為楓木所製,因而棄之宋山後能長成楓樹林。蚩尤為我國先夏時期最著名的部落或人物之一,曾長期與黃帝部落爭奪勢力範圍,後被黃帝收服。蚩尤墓在今山西壽張縣,至今晉、冀民間仍然流行“蚩尤戲”,遊戲者頭戴牛角而相抵,或一腿搭在另一腿膝上,單腿蹦跳而相抵。此處經文所述蚩尤事跡位於南方,或係蚩尤後裔南遷者,為了紀念蚩尤而種植楓樹;宋山上的赤色育蛇,當與紀念蚩尤的巫術活動有關。
祖狀之屍或作相狀之屍。齒,牙齒,古代亦專指象牙,《尚書·禹貢》:“齒革羽毛。”孔潁達注:“《詩》雲:‘元龜象齒’,知齒是象牙也。”此處戴著象牙裝飾係著虎尾裝飾的祖狀屍,其故事已不得而知。所謂“虎尾”,意思是戴著虎尾裝飾。所謂“方齒”,筆者很長時間不知其義,直到有一天在一本介紹瑪雅文化的大畫冊上看到一幅保護神塑像,其牙齒被銼磨成方形,而且在方齒上還切割出溝槽,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方齒”是一種修飾牙齒的習俗。
焦僥國·朽塗山
有小人,名曰焦僥之國,幾姓,嘉穀是食。大荒之中,有山名朽塗之山,青水窮焉。
《海外南經》記有焦僥國,又名周饒國,位於三首國之東,當指身材矮小的農耕民族。《國語·魯語》:“焦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括地誌》:“小人國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時,懼鶴所食,大秦衛助之,即焦僥國,其人穴居也。”《法苑珠林》卷八引《外國圖》:“焦僥國人長尺六寸,迎風則偃,背風則伏,眉目具足,但野宿。一曰,焦僥長三尺,其國草木夏死而冬生,去九疑三萬裏。”草木夏死冬生,符合赤道以南的氣候,北半球的夏天即南半球的冬天。
郝懿行認為朽塗山即《五藏山經》中西次三經昆侖丘的醜塗水,郭璞認為青(清)水即昆侖丘之洋水(流入醜塗水)。據此,朽塗山乃一獨立景觀,不應與下文雲雨山斷句為一節。
雲雨山·禹攻雲雨·群帝取藥
有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雲雨,有赤石焉生欒,黃本,赤枝,青葉,群帝焉取藥。
此處雲雨山,疑當作禹攻雲雨之山。“禹攻雲雨”,袁珂指出此即大禹在巫山治水故事:“(宋玉《高唐賦序》)謂神女瑤姬入楚懷王夢,自雲是‘巫山之女,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因薦枕席。疑此巫山或稱‘雲雨山’也。而唐末杜光庭《鏞城集仙錄》乃謂禹理水駐巫山下,遇大風振崖,功不能興,得雲華夫人即瑤姬之助,始能‘導波決川,以成其功’;此雖後起之說,然知民間古固亦有禹巫山治水之神話也。”其實,禹攻雲雨山,不單純是為了治水,也是勢力的擴張、資源的占有(取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