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史·後紀四》:“蚩尤薑姓,炎帝之裔也。”並注引《世本》:“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太平禦覽》卷78引《龍魚河圖》:“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述異記》稱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皇覽·塚墓記》:“蚩尤塚,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脾塚,在山陽巨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塚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據此,蚩尤是一個龐大的部落聯盟體的統帥,他首先使用戈、矛、戟等青銅兵器和頭盔。蚩尤旗,《史記·天官書》:“蚩尤之旗,類彗而後曲,象旗,見者王者征伐四方。”其實,蚩尤旗除指彗星外,亦可指北極光。
黃帝族與蚩尤族的戰爭,可能持續了一段很長的時期,其戰場大體在太行山一線,北起涿鹿,南越黃河。“黃帝令應龍攻之(蚩尤)冀州之野”,表明冀州原屬蚩尤族的領地。《禹貢》九州之首為冀州,其範圍約包括今日山西省中南部、河北省大部,以及河南省的北部。春秋時尚有古國名冀,在今山西省河津縣。《淮南子·地形訓》:“少室、太室在冀州。”冀的字形可能指一種特殊的服飾裝束或某種地形地貌(古代地名之字,往往就是一幅地圖),其下半部的字形“異”相當於“黃”字裏的“田”字符被移到了上麵,兩者極為相近,或許“冀”字的本義是與“黃”相背,意為居住在這裏的族群與黃帝族不同。據此可知是黃帝族的人發明了“冀”字,這也符合黃帝之臣蒼頡造字的傳說。
經文“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複上,所居不雨”,在記述黃帝族與蚩尤族發生的一場水利氣象戰的同時,也在客觀上記錄了先夏時期的自然氣候變遷。第一階段為“應龍畜水”,即上遊的人築壩截留水資源,不給下遊的人用(不排除抬高水位後再突然放水,以衝毀下遊農田、城池)。第二階段為“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即天降大雨,衝毀水利設施,淹沒農田。第三階段為“黃帝乃下女魃,雨止,遂殺蚩尤”,即氣候由潮濕多雨轉變為幹旱少雨,黃帝趁勢出兵,一舉擊敗蚩尤。曆史上某種氣候變化對甲地區有利而對乙地區有害的情況經常發生,嚴重時可導致民族、國家力量的此消彼長。第四階段為“魃不得複上,所居不雨”,即氣候變得更加幹旱,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第五階段為“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女魃被安排到赤水之北居住,即赤水以北為幹旱區,其他地區的氣候和降雨量恢複正常。“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意思是當旱災發生時,要進行驅逐旱魃的巫術,並提前疏通排水渠道。
《五藏山經》記有許多能夠呼風喚雨的神人,此處風伯當係蚩尤族的巫師或以風為圖騰的部落,亦即羿射日除害之大風(鳳)。後世又傳風伯名姨,風神又名風姨或封十八姨。此處雨師或即《海外東經》的雨師妾。女魃屬於黃帝族的巫師。這些能夠呼風喚雨的巫師,其行為大體與“諸葛亮借東風”類似,即對氣象變化的規律有所認識,因此能夠預見氣象變化,並選擇有利的氣象條件展開軍事行動。叔均為後稷之裔,所謂“叔均言之帝”,當指天帝或先祖之帝,因為這已經是黃帝後裔的行為了。
綜上所述,蚩尤族應該是以種植水田農作物為主要謀生方式的族群,而黃帝族則是主要以種植旱田農作物為主要謀生方式的族群。因此,在雨水充沛的曆史階段,蚩尤族的勢力範圍就會擴展;而在降雨較少的曆史階段,黃帝族的勢力範圍就會擴展。相傳黃帝與蚩尤九戰九敗,這個階段是雨水充沛時期,也是蚩尤族擴張時期。此後,黃帝一戰而勝蚩尤,表明氣候轉為幹旱期,蚩尤族難以生存,不得不退回雨水多的南方。也就是說,根據先夏時期古氣候變遷信息,就可以推算出黃帝與蚩尤因水而戰的發生時間,估計其時間段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間。
深目民國·鍾山·赤水女子獻
有人方食魚,名曰深目民之國,昐姓,食魚。有鍾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
深目國已見於《海外北經》,郭璞注:“亦胡類,但眼絕深,黃帝時姓也。”袁珂注謂“黃帝時姓”或作“黃帝時至”。據此,先夏時期曾有西方人遷徙到中國。
鍾山疑應與後文章尾山互換。吳承誌認為“赤水女子獻”即置之赤水之北的女魃。
融父山·苗龍·融吾·弄明·犬戎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有赤獸,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屍。
後述經文“有犬戎國。有神,人麵獸身,名曰犬戎”當與此處經文為一節文字。犬戎國在《海內北經》裏又名犬封國,其場景為“有一女子,方跪進柸食”。苗龍、融吾、弄明的形貌及其事跡不詳。苗有因由之意(苗裔),又指夏季田獵,苗龍或即龍的傳人。融意為火、光明,弄為戲耍、作事、扮裝,融吾與弄明意相近。弄明或作卞明、並明。郝懿行注謂:“(《漢書·匈奴傳》索隱此經)又雲‘黃帝生苗,苗生龍,龍生融,融生吾,吾生並明,並明生白,白生犬,犬有二壯,是為犬戎。’所引一人,俱為兩人,所未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