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節慶習俗的形成(1)(1 / 3)

一、節慶習俗的起源

年複一年、周而複始的中華傳統節慶文化,以其內容繁多、異彩紛呈的民俗活動,持久而牢固地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興趣、熱情和精力。民眾的嗬護、喜愛和積極、熱情的參與下,傳統節慶的方方麵麵都日臻完善,從而更加深人細致地分布到市井民間和社會的各個角落。

人們以自己的生命活力和創造力,以詮釋、演繹傳統節慶文化,並終將其渲染、描繪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道光彩奪目、景色宜人的亮麗風景線。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之中,曆代中國人又將傳統節慶內化成為其共享共通的文化符號,以此解讀、理解、升華其瑣碎庸常的生活際遇、人倫日用,從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具意義和價值,使周圍的世界也更加精彩和富有生機,向著那真正實現“萬物化生”、“萬物化成”的千古夢想逼近、靠攏。

中華傳統節慶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曆程中: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類型和引人注目的特征。作為一個完整而嚴密的係統,除了其自身所擁有的要素之外,其外部還有許多對其施加影響的因素。這些因素對形成傳統節慶文化的結構同樣產生過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影響因素也逐步滲透融會到節慶文化的係統之中。也就是說,這裏所說的影響因素之中,也有一些內容和成分與節慶文化的要素相互疊合交錯,同時亦不必截然分離。傳統節慶文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一)日月天地崇拜

在古人質樸的思維世界裏,白天的太陽、夜晚的月亮、頭頂的上天和腳下的大地等,乃是給予他們生命源泉和活力的神聖事象,因此也就首當其衝地成為他們頂禮膜拜的對象。早在原始社會時期的陶盆上,就已刻有日月之形的圖紋;神話傳說中更有“羿射九日”和嫦娥奔月“的古老篇章。對天地的崇拜,也是上古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商周時期流行著十分嚴格的天神崇拜,所謂”恪謹天命“以及”天之所置“、”天之所廢“等,春秋之末那位自稱”不語亂力亂神“的孔子,也將天視為不言而行的神靈,到了漢代,人們已習稱天神為”天公“。

同樣,大地崇拜也是十分古老的。如《禮記·郊特性》說: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到了漢代,人們則稱地神為”地母“、”地媼“,與”天公“相對應。

與這種日月天地崇拜信仰觀念相應的”迎日“、”夕(拜)月“和祭拜天地的活動,就漸漸形成最初的節日慶典。據《周禮》一書所示,早在周代就已流行有”迎日“、”夕月“、”祭天“、”祀地“的活動。這些活動與四時節氣相結合,便形成了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古老傳統,最初的節慶活動已略見端倪。事實上,直至近世,日月天地崇拜在節慶活動中的印記和痕跡並未消除,而仍舊或隱或顯地保留其中。如中和節被人們視為”太陽生日“,是日,人們食”太陽糕“,焚香迎日;中秋節的節慶活動則是圍繞著賞月、玩月的主題展開,同樣表明了古老的月亮崇拜的頑強存在;另外,元宵節、中元節也都選擇了月圓之夜,顯然也是古老觀念的左右和影響。

(二)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的產生和古老的靈魂信仰有關。在原始人看來,萬物均有其靈魂,人的靈魂同樣是獨立於肉體的一種存在。祖先崇拜正是在靈魂觀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不同的是它表現出對祖先靈魂的敬仰。並且,這些受到人們敬仰崇拜的祖先往往是生前為氏族、部落立有功勳的人物,他們被認為是”英雄“,同時又成為氏族和部落的”保護神“。我國古代有流傳甚廣的”三皇五帝“傳說,商周時期更有其對始祖和先公先王祭祀禮拜求助的確切記載,充分反映了我國上古時期祖先崇拜的情形。

在傳統節慶活動之中,祭祀禮拜祖先神靈的活動,至遲從周代起就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據《禮記》等書記載,立春祭祀太昊,立夏祭祀炎帝、祝融,立秋祭祀少吳、蓐收等,都屬對部族中英雄人物和保護神的紀念禮拜活動。延及後世,年節、鬼節以及清明節等節日中,家家戶戶都要祭祀先祖、上墳掃墓等。這些,恰恰說明了祖先崇拜信仰對傳統節慶活動的深遠影響。

(三)神靈信仰,

中國古人除對日月天地和祖先的崇拜之外,同樣也將其生活範圍的許多令其崇敬和恐懼的事象,列入其宗教信仰之中。如山神(五嶽神)、河神、風神、木神、婚姻神以及龍、虎等神,均是古人心目中的重要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