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國際民間節日(1 / 3)

一、情人節

公曆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節日--情人節。它的英文名稱是Saint Valerltine‘s Day,其音譯就是“聖瓦倫丁節”。

瓦倫丁(Valerlflne)是一個人名,情人節的由來與他有關。

瓦倫丁是公元3世紀時殉教的一位基督教聖徒,他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關於他,有三個流傳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3世紀的古羅馬。當時古羅馬的國王克勞多斯是位暴君,他征召了大批公民開往戰場,男人們不得不離開家庭,小夥子也得與戀人依依惜別。但克勞多斯還是不罷休,他下令不許人們舉行婚禮,凡是訂了婚的也要解除婚約。修士瓦倫丁對於這種暴行非常不滿,他決定在神壇下悄悄地為年輕人舉行婚禮。很多人在瓦倫丁壘勺幫助下結成伴侶。暴君克勞多斯得知有人違抗他的命令,氣得暴跳如雷。他的士兵們奉令衝進神廟,將正在為一對新人舉行婚禮的瓦倫丁拖八地車,瓦倫丁蠱終被暴君折磨致死。公元270年2月14目,他被安葬於聖普拉教堂。

第二個故事與基督教有關。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時候做基督徒有很大的危險性,為了掩護其他人,瓦倫丁被捕入獄。在牢裏,他治愈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

國王害怕他的力量會影響自己的王位,決定將瓦倫丁斬首示眾。行刑那天,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寄自你的瓦倫丁(Fromyour Valentine)。

第三個故事則與古羅馬的牧神節有關。古羅馬的牧神節是一個慶祝春天來臨的節日。這個節日有這樣一個習俗:姑娘們把表達愛情的祝辭放在簽筒裏,小夥子們依次抽簽,抽到哪位姑娘的祝辭,那位姑娘就成為他的戀人,時間是一年或者更長。基督教興起後,教會對於這個節日不以為然。但是牧神節深受年輕人的喜歡,於是這個節日就延續了下去。到了公元7世紀,教會想把這個節日與基督教聯係在一起,就用基督教殉教者瓦倫丁的名字重新命名,並且把原來牧神節的日期由2月15日改成為瓦倫丁的殉教日2月14日。

情人節首先是見證愛情的節日。年輕人在這天會鄭重其事地為戀人選擇禮物,參加情人節之夜的化裝舞會。心靈手巧的小夥子們會把情人節的問候卡製成精致玲瓏的工藝品:有的做成一隻美麗的蝴蝶,有的做成一朵盛開的鮮花,還有的像是愛神丘比特彎弓射箭。而姑娘們則會在情人節前夜把月桂樹葉放在枕頭上,希望能在夢中與愛人相見。

世界各地的戀人在2月14日有不同的表示愛意的習俗。美國男人常常送給妻子或者戀人一束鮮花或者一盒糖。英國年輕的求婚者會悄悄地把一籃子禮品放在情人門前,敲敲門後就立即跑開。意大利的餐館在這天會把蠟燭和紅玫瑰擺在飯桌上,迎接前來用餐的情侶們。日本的女孩子則往往在這天送巧克力給自己的戀人。

另外,情人節也不隻局限在情人之間,它也是促進朋友間友誼的節日。例如在美國親人朋友之間,無論年齡大小,會互送小禮品,表達感情、增進友誼。有些年輕人還會寄給朋友不署名的卡片,隻在最後留下這樣的文字:猜猜我是誰?

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教的愈加深入,西方情人節的習俗也逐漸在中國流行。2月14日這天,中國的情人們也用玫瑰花、巧克力表達彼此濃濃的愛意。

二、愚人節

每年公曆4月1日是西方民間過“愚人節”的日子。愚人節(April Fool’s Day),全稱“四月愚人節”,又稱“萬愚節”。在這天說無傷大雅的謊言不必承擔後果。愚弄人的人和被愚弄的人,都在享受著節日的快樂,因為愚弄的初哀就是為了給平淡的生活添加佐料,並且給以仁愛與關懷。

各國過愚人節的時間略有不同,歐美國家是4月1日,墨西哥是12月28日。

愚人節起源的說法眾多,其中較有說服力的一種認為這個節日始於法國。1564年,法國皇帝查理九世通令全國實行格列高利曆法,將歲首由原來的4月1日改為1月1日。一些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將舊曆當作新年,贈送人們禮品。革新派對此大為嘲笑。其中就有人在4月1日送給保守派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並且把上當受騙的保守者稱為“四月傻瓜”或者“上鉤的魚”。從此,法國人開始了在4月1日互相愚弄的習俗。十八世紀初,這種習俗傳到了英國,接著它又隨英國移民登上了美洲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