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華大地上就已經有了姓氏。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正是通過姓氏這一獨特的方式,牢記自己的起源,延續自己的宗族。《百家姓》是中華悠久綿長的姓氏文化的精練凝聚,傳播時間長,影響深遠。
《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期,最初是由錢塘(今杭州)的一個書生將其作為幼兒的啟蒙讀物而編纂的。他將常見的姓氏編排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長詩,雖沒有文理,但句句押韻,讀來順口,聽來悅耳,易學好記。《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相得益彰,並稱為“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啟蒙養生的最佳讀物。
《百家姓》最初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目前見之於文獻的姓氏有5660個,其中單姓3484個,複姓2030個,三字姓146個。還有四字姓、五字姓以及明清時移居中原的蒙族、滿族人譯改的姓。
《百家姓》以“趙”姓打頭,並非因為“趙”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為宋代的皇帝是趙氏,“趙”自然成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會惹禍上身。“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他的後裔居浙江,所以,“錢”姓便排列第二,錢的妃子姓孫,借錢氏之威勢,“孫”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約是因為南唐皇族為李氏之故。
《百家姓》具有廣泛的實用性。我國古代農村以家庭式自然經濟為主體,宗法觀念極重,因此對姓氏十分重視。農村族姓觀念較深,立家譜、族譜相當普遍,非常需要了解本族本姓的譜係,也需要了解其他族姓的譜係。建立或查考族譜、家譜成為重要的維係族姓的社會活動內容。本書以草體書寫《百家姓》,每姓配以“姓氏起源”和“曆代名人”內容,在欣賞書法的同時,還可以了解中國的姓氏文化,使《百家姓》一書更具有觀賞性、可讀性、實用性及收藏性。願我們能夠在閱讀中聆聽先哲的教誨,得到智慧的啟迪!
本書在創作和出版過程中得到了來自各方麵朋友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中國作協會員、大同市作協副主席房光為我的書稿撰寫了序文,農委的何誌剛、劉文波、劉勝平、李誌剛、王光亮、周曉梓、張淑芳等同誌為書稿拍照、錄入、校對付出了辛勤勞動,在此一並致謝。
李棟琦
2010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