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9章 代表古老文化的麵具(1 / 1)

麵具作為一種古老文化,曾廣泛地進入中國各民族的社會生活領域,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它所蘊涵的文化積澱,涉及宗教、祭祀、民俗、藝術等各個領域,是各民族曆史的一麵鏡子。

地戲麵具

麵具,是中國各民族共生的古老文化現象。在史前文化中,炎帝後裔之三苗九黎所信奉的黃金四日、銅頭鐵額、鬢如劍戟、頭有角的戰神形象,就是最古老的麵具寫真。古人出於對圖騰、神靈的敬畏,不得不祈求它們發揮超自然的威力,戰勝自然的或人為的災難,來保護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而麵具正能起到超脫紅塵,超脫自我的通神、祈祖、驅鬼、逐疫的作用。所進行的活動稱為祭祀。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文明古國,麵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卻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

麵具藏語稱為“巴”,是藏戲藝術獨有的麵部化裝手段。早在吐蕃時期,苯教文化的祭禮儀式中所表演的土風舞、擬獸舞等百技雜藝,就采用了麵具化裝手段。後來由於宗教發展,土風舞便與金剛舞相結合,產生了跳神舞時所戴的麵具。到了公元14世紀,雲遊高僧唐東傑布為築橋修路籌集資金,創造了深受藏族人民喜愛的藏戲。後來藏戲表演者視他為藏戲始祖,並按他本人麵目做模式製作了白發白須的白山羊皮麵具。

溫巴(意為漁夫或豬人)麵具又分白、藍兩類。早期的白溫巴麵具,麵部施白色或黃色,周圍全用山羊毛裝飾,後麵披背,前麵齊胸。藍溫巴麵具比白溫巴麵具略大,麵部貼藍布或黑布,整個麵具包括輪廓造型、眼、眉、鼻、嘴等,由八種吉祥圖案巧妙構成,下額部分用獐子毛或山羊毛裝飾胡須。個別藍溫巴麵具用五彩錦緞裝飾,繡有噴焰來尼三寶和日月圖案。藏戲麵具的產生,使藏族古老的麵具藝術從神秘的宗教世界邁進了新的更加廣泛的藝術世界。

地戲麵具用丁木或楊木雕刻,已具有戲曲臉譜程式化的表現雛形,主將麵具分為文、武、老、少、女等五種類型,俗稱“五色相”,麵部色彩豐富多變,已開始運用一定的色彩或圖案因素來表現角色的身份、年齡、地位等。頭盔和耳翅是地戲麵具的顯著特征,裝飾也相當講究,一般分為龍鳳裝飾、星宿裝飾與吉語裝飾三種類型。地戲麵具是研究戲曲、美術、曆史、宗教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麵具作為世界上古老民族共生的文化現象,有著悠久的曆史。中國少數民族麵具有著豐富的種類和鮮明的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麵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內涵逐漸淡化,而其藝術性、娛樂性的審美價值日益增強,已成為一種文化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少數民族戲劇中麵具使用現狀

少數民族戲劇在孕育、初成階段,大多戴有麵具,後來受漢族戲劇的影響,逐漸改成勾臉,隻有飾演神、鬼及動物時,還殘留著佩戴麵具和假形的情況。目前全部用麵具或以麵具為主演出的戲劇有流行於藏、川、甘、青等地的藏戲,流行於貴州的土家族儺堂戲,仡佬族儺壇戲、地戲和湖南侗族的跳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