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1章 曆史悠久的泥塑(1 / 2)

泥塑由於不能耐久,尚未發現很久以前的出土泥塑。但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製小狗、小雞、小豬、小人等,可以證明早在約7000年以前我國就已經有泥塑了。泥塑在我國分布很廣,曆代都有新的發展,各地都有自己的傳統特色。從陝西、甘肅到海南島,從山東到西藏,各地都有製作泥塑的作坊。陝西、河南的泥塑風格粗拙憨稚,蘇州、無錫的泥塑風格精細靈巧,福建泉州的泥塑以佛教色彩濃鬱見長,玉田泥塑則以品色敷彩、裝飾和繪畫結合的技藝而與眾不同。

鳳翔彩塑曆史悠久,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紮此地,士兵大部分是江西老俵,後落戶為農。他們都會製陶手藝,在農閑時做些玩具和禮品,久而久之不斷加工完善,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由於黃土地特有的四季分明的特點,這裏的人們一年四季有一半的時間和泥土為伴。鳳翔泥塑采無錫泥人“大阿福”

用當地獨有的白土作坯,采用傳統的手工工藝製作。在農閑時或農忙時的夜晚休息為之。鳳翔彩繪泥塑,造型優美,生動逼真。具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泥塑內容有人物、動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圓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掛片。其製作方法簡便易行,將黏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製好模子,翻成胎坯涼幹,上白色底粉,隨後塗彩、繪畫和上光。鳳翔泥塑的色彩別具一格,非常鮮豔,對比強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的筆法塗染,給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覺。在孩子過生日、年輕人結婚時,是最好的禮物。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很大聲譽。使天津泥人大放異彩、成為民族藝術奇葩的是“泥人張”的彩塑,它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泥人張”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創始人叫張明山,生於天津,家境貧寒,從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糊口。張明山心靈手巧,富於想象,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裏看多種角色偷偷地在袖口裏捏製。他捏製出來的泥人居然個個逼真酷似,一時傳為佳話。張明山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創作了一萬多件作品。他的藝術獨具一格而蜚聲四海,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昵稱“泥人張”。

張明山的泥人,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說戲曲中的角色,有表現勞動人民現實生活中瞬間的形象,有正麵人物,還有反麵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趣味性。例如他塑造的《蔣門神》,就非常傳神。蔣門神像通高隻有11厘米,人頭不過蠶豆大小,卻是有個性而令人可憎的形象,生動泥人張的“吹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