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之於時而息財富,智者有采焉。作《貨殖列傳》。”這是《史記》中對商人的描述。

中國經商的傳統起源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但中國商人的成長環境卻是相當不妙,在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的商人自產生之日起,就始終處於受貶抑的地位。

雖然如此,中國的商業發展還是貫穿了整個中國曆史,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還是孕育了無數傑出的商人。可以說,沒有中國商業的發展,沒有中國商人的活動,就沒有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一個社會不能沒有商人,近現代社會更是如此。商人、商品和商業資本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商人可以存在於任何社會微小的縫隙中,為自己開辟出一個活動的大天地,這種頑強的生命力遇到適當的機會便會勃發出旺盛的生機,以致在一定曆史時期裏,商人可以產生壓倒一切的影響。”

既然商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商人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麼對他們進行研究和品評就顯得十分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商人階層的形成一開始就表現出它的地域色彩,結成自己的流派,崛起了十大商幫。各商幫的經營項目、活動範圍、經營風格、觀念並不完全一樣。就是到了現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到來的時代,各地商人經商還是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比如,在當前大眾心目中,北京商人無商不“官”;上海商人無商不精;四川商人雖說樸實執中,畢竟有頑固保守之嫌;廣東商人雖說缺點不少,但憑借勇於開拓創新與務實拚搏的創業精神,終究是贏得了商而不奸、可讚可敬的普遍評價。

因此,要想與各地商人做生意,並在商業活動中步步為贏,先聲奪人,就有必要了解不同地域商人的特點,抓住關鍵,區別對待。《孫子兵法》早就說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本書擷取了十七個具有代表性的商人群體,從各地商人的性格特點,以及經商手段入手,生動而全麵地揭示了商業遊戲中的。隱形規則。同一般“重特點,輕技巧”的商人地域性格各不同,本書立足於性格特點,意在詮釋造成此種特點的主客觀原因,並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做生意技巧,希望能給經商之人以及對商業領域感興趣的人以啟示。名為“拋磚”,實則“引玉”,從而助你在商業活動中遊刃有餘,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