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閩南商人(3)(1 / 3)

石獅再接再厲,繼續進軍大連、沈陽、哈爾濱,直取鄭州、武漢、成都,先後在20多個城市舉行展銷活動。活動後的結果,在全國的大型商場設立了1300多個專櫃。與此相匹配的是,石獅的3000多名推銷員,活躍在大江南北。石獅的120多家民營聯運站,200多輛卡車,根據客戶的要求,及時將貨物運往全國各地。從而形成了覆蓋全國的服裝市場體係。

石獅發揮僑鄉優勢,生產優質、新潮的服裝,又打進國際市場。目前,石獅市4000多個廠家生產的7000多萬件、套各種服裝和其他商品,有40%銷往海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100多家企業參與緬甸、越南、俄羅斯等國家的邊境貿易。

石獅人看到舉國上下齊開放。外地的地價、勞力、產品成本都要大大低於石獅時,他們又有了新舉動:到外地去辦廠!由商品輸出改為資本輸出。

創下“阿裏山瓜子”名牌和在石獅首開電腦繡花業的蔡水彬,與港商合資,買了10台電腦繡花機,把工廠辦到福建莆田的梧塘去,為鞋麵繡花,也製作商標,大受鞋城青睞;199t年,他看到南方的瓜子原料要從新疆等地采運,就到四川成都,與成都軍區後勤部合資辦瓜子廠,銷售在一億多人口的四川省,同時在四川也辦了個電腦繡花廠。

石獅跑全國,全國也在跑石獅:目前在石獅有15萬的外地勞工;有2000多人在石獅辦了小吃攤,有的是專門給這些勞工送飯的。

石獅人知道,大公司是絕對要比小公司有實力的。要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要盡快使自己成為大公司,走集團化道路。如今,全市已發展起年產值超億元的集團18家,下屬200家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0%。

5.創新是經商致富的不竭動力

一切都成功於想像,而商業尤其需要大膽的、創新的、天馬行空式的想像力,沈望博的發家史首先印證的地是這一點。

從曆史上看,起碼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閩裔或閩籍人是不喜歡讀書的。當然,這並不是因為主觀願望上厭惡讀書,而是欲讀而不能讀、無法讀,於是視讀書為富貴事、不敢想之事,久而久之便產生了以商代讀、以商為讀,即以實踐代替理論,久而久之對讀書也就產生了排斥感。

福建自古為東越蠻荒之地,文化基礎薄弱,雖然曆史上不斷發生由中原南來的移民現象,但由於人民生活始終貧困難捱,對於十年寒窗苦讀,是沒有多少人敢於奢望的,也領教不起的。由於一直麵對的問題是求生存,因此,最便捷的出人頭地之道就是下海從商,以商救貧。所以福建自古商賈輩出,進士卻見之寥寥,加之地偏南國一隅,來自中原的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在這裏的影響已十分薄弱,所以福建很少出大官,已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學而優則商。

相對於國內其他地區而言,商業觀念就像烙印一樣深植在每一個閩地人身上,無論空間變換還是歲月推遷,這一區域特性一直沒有多大的改變。也許正因為閩地人重商不重學,講究的是謀商以求生計,所以他們在傳統商業領域如民生商品、金融物資等生產和銷售方麵有出色的表現,而在科技產品生產上實力卻相對薄弱。好在時代在前進,觀念也在更新,隨著商業現代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一些閩南商人開始逐步涉入具有超前意識的科學領域。

他們所體現的開拓精神和創業個性。具有“新加坡多媒體之父”稱謂的沈望博,就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端的福建人後裔——起碼在其所處的時期內,很少有福建人能夠達到他那樣的高度。

沈望博1955年出生於新加坡武誌鎮一個典型的貧民家庭,這裏與中國國內當時的經濟水平沒有多大差別。出身貧寒的沈望博從小內向,言語不多,但善於思考問題,學習能力驚人。此外他還有極佳的樂感和成為一個音樂家的潛在天賦。可惜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係統學習音樂的條件。他上初中時,新加坡的學校已開設了電腦教學,當時沈望博突發奇想,這些電腦隻能處理數學和文章,太死板了,像一個冷若冰霜的人,倘若電腦能發出美妙的音樂,那該多麼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