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委宣傳部王麗琦
【摘要】馬克思等經典作家提出的社會構想中蘊涵著豐富的和諧思想,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和諧社會建構的豐富內涵,對我們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和諧思想經典作家
和諧是人類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又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普遍要求。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無論是我國古人向往的“小康”社會、“大同世界”,還是西方思想家提出的“理想國”、“烏托邦”、“新和諧公社”等,都反映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說,一部人類曆史乃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的內心世界衝突漸開、矛盾漸劇的曆史,也是人類不斷追求和諧社會理想的曆史。從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魏特琳,到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者毛澤東、鄧小平等,對社會和諧思想都有程度不同的論述。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采取科學的態度,汲取前人優秀成果,站在曆史的高度,提出了一係列關於和諧社會的重要理論觀點,對後繼者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梳理、審視、並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和諧社會思想,對於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和諧社會思想
我國曆史上曾經產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孔子說過“和為貴”;墨子提出過“兼相愛”、“愛無差”;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兩千多年來,人們從不同角度提出過“大同”社會的理想,反映了我國人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存在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舊製度下,這些設想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在西方,自近代以來,有不少學者也先後提出過一些加強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的思想和理論,蘊涵著許多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一些西方國家還提出和實施了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的政策。但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存在著嚴重的階級矛盾和階級對立,不可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在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史上,空想社會主義者首先提出建設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早在400多年前,莫爾和康帕內拉就分別在《烏托邦》和《太陽城》中提出了建立人人平等和幸福美好社會的善良願望。19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歐文在對未來社會的設計中,包含著社會和諧的思想。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是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諧社會”概念的。1803年他發表論文《全世界和諧》,提出了社會學說的基本雛形。他把自己設計的理想社會製度叫做“和諧製度”,並指出體現這一製度的和諧社會是由許多法朗吉協作社組成,在那裏,生產與消費、工業與農業、教育與勞動、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充分協調融合,和諧有序。在那裏,自由勞動、婦女解放、男女平等、兒童由社會撫養,三大差別消滅等,處處閃爍著和諧的光芒。但他的思想具有不徹底性。正如恩格斯所言:“它不主張取消私有製。”他對社會和諧實現的途徑完全采取脫離社會實際的做法,提出通過求助貴人、官員、貴族發善心、捐款建立協作社,實現和諧社會,這注定了他的和諧社會方案隻能是空中樓閣,美好幻想。英國空想共產主義者——歐文不僅提出和諧社會設想,而且大膽付諸實踐。他在美國創辦了共產主義實驗新區,取名“新和諧公社”。在那裏,財產共有,勞動共同,分配共享,權利平等,城鄉對立、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別消滅,等等。尤其是他提出建立以公有製為基礎的共產主義社會思想,體現了對未來和諧社會認識的嶄新境界。然而,歐文的設想隻是空想。他認為隨著“新和諧公社”越建越多,聯合範圍越來越大進而普及全世界,就能使全人類過渡到共產主義,無須進行革命。對此,列寧指出:歐文“沒有估計到階級鬥爭,工人階級奪取政權,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這樣根本的問題,而幻想用和平改造社會”。這隻能以失敗告終。1842年,魏特琳在他的《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裏把資本主義稱為病態的社會,把社會主義稱為自由與和諧的社會,並指出社會主義和諧不是“個人的和諧”,而是“全體和諧”,目的就是要在消滅私有製的基礎上,消除人所受到的各種奴役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由於空想社會主義者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也沒有找到實現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結果隻能陷於空想。
空想社會主義提出的“和諧社會”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這是“積極的主張”。馬克思、恩格斯不僅肯定了這些“積極的主張”,而且針對他們思想理論中的不徹底性,指出了實現這些“積極主張”的基本途徑:消滅私有製;消滅不合理的分配關係;消滅階級對立……從馬克思、恩格斯肯定“積極主張”到提出實現途徑,說明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和諧思想不僅受到高度重視,而且產生重要影響——它為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來和諧社會新構想提供了重要理論來源與思想動力。
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和諧社會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站在曆史的高度,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構想了“自由人聯合體”的未來和諧社會模式,勾畫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藍圖,指明了實現美好社會理想的正確途徑。
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製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個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不僅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而且在人與自然之間都應該形成和諧關係。這樣的社會是一個高度和諧的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將社會看做有經濟、政治、文化諸種因素構成的有機整體,隻有社會整體得到全麵而協調的發展,未來和諧社會才有可能。而社會整體的全麵協調內在地包含了人、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所以,具體而言,馬克思、恩格斯的和諧社會思想包含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三個方麵關係的和諧。
1.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把共產主義定義為“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鬥爭的真正解決”,“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複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在這裏,馬克思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未來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馬克思認為,人對自然具有相互依存性。自然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與前提條件,而人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來源於自然界,依靠自然界生活。一方麵,從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說,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無論是在人那裏還是動物那裏,類生活從肉體方麵來說就在於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而人和動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賴以生活的無機界的範圍就越廣闊”。人類要生存,首先就必須從自然界不斷地獲取物質生活資料,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然後才談得上發展。在馬克思看來,人與動植物一樣,都依賴於自然而生存,把自然作為生活的源泉,作為人自身生產和再生產的條件。另一方麵,從實踐主體的意義來說,自然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確證。自然界是表現和確證人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對象。“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對象,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人與動植物不同,人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能動的存在物,是實踐活動的主體。人類可以認識自然,認識規律,改造自然。人隻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對自然界加以改造,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在自然之中,才能通過對象化了的自然反觀自己,確證人的主體性的存在。這種被改造過的自然界就是“人化自然”。人正是在改造自然、將自然人化的過程中,使自己的主體性得以形成和實現。“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揮出來,並且使這種活動受他自己控製”。也就是說,隻有當人對自然作出改變,使自然成為屬人的自然時,隻有當人的本質得到對象化確證時,人才成為現實的主體,而不是想象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