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原指在敵人尚未排成戰鬥行列、作好戰鬥準備時,不向他們發動進攻。後以諷刺死守教條、錯失戰機的愚蠢行為。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春秋時宋國國君宋襄公,名叫茲父,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一向以仁義標榜自己。
當時宋國還比較弱小,但宋襄公野心不小,在五霸之一、盟主齊桓公死後,他竟想取代楚國當盟主,因為宋國實力有限,加之襄公死守“仁義”的姿態,結果在強大的楚國麵前,弄得身敗名裂。
當宋襄公也想仿效齊桓公大會諸侯的時候,魯國的執政大臣臧文仲聞訊,就評論說:
“抑製自己的願望去遷就別人,這還勉強可以;一味讓別人來服從自己的願望,成功的希望就很少了。”
公元前639年,宋國和齊、楚兩國在鹿上舉行會盟,宋襄公竟然向楚國提出要求:讓當時歸附於楚國的中原地區的諸侯尊奉他為盟主,楚國表麵答應了。宋公子目夷憂心忡忡地說:“小國爭著要當盟主,這對它來說是一種災禍——宋國怕是要滅亡了!失敗得晚一點就算幸運了。”
這年秋天,諸侯們在孟地會見宋襄公。目夷歎道:
“災難就要降臨了!國君稱霸的欲望太強烈,這怎麼得了?”
果然,楚國愚弄了宋襄公,並把他抓了起來,以此作為要挾,攻打宋國。
幸虧公子目夷在國內加強了防禦,楚國人感到攻打宋國難以取勝,便在薄地與各國諸侯會盟時,釋放了宋襄公。
但宋襄公並不因此而善罷甘休,第二天,他就對楚國的盟國鄭國發動進攻。
楚國為了援救鄭國,便發兵攻打宋國。宋襄公不聽大臣的勸告,硬要跟楚國決一勝負。
宋襄公親自帶領軍隊在泓水邊上與楚軍作戰。
當宋軍已排好隊列,楚軍還沒有全部渡河的時候,司馬子魚建議襄公下令攻擊楚軍,襄公說:“不行!”
當楚軍已全部過河但還沒有排好陣勢的時候,子魚再次建議襄公發起攻擊,他說:“還不行!”
待等楚軍一切就緒之後,宋軍這才開始向他們進攻,結果被強大的楚軍打得大敗,宋軍指揮官傷亡慘重,宋襄公的腿也受了重傷。
宋國人都認為,這次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宋襄公沒有把握戰機,及時向楚軍發動攻擊。宋襄公不但不吸取教訓,承擔責任,反而振振有詞地說:“兩軍作戰之時,君子是不會傷害已經受了傷的人,也不俘虜頭發已經花白了的人。古代作戰的規矩是:不在狹窄險要的地方阻擊對方。我雖然是殷商亡國的後代(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後,將殷遺民封在宋國),不鼓不成列(但我堅守仁義,絕對不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敵軍)。
人們聽了他這番迂腐的言論,都苦笑搖頭,雖當時目夷給他講了很多道理,但宋襄公直到傷勢過重死去之時也沒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