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毫厘都是長度單位。形容稍微相差一點,就會導致極大的錯誤。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記》。
西漢有一個人名叫趙充國,祖籍上邦。有一年漢宣帝命令他領兵去征伐西北地區的叛賊。
到了那兒,察看了一下軍情,發現叛軍的力量雖大,但軍心不齊,他就決定采取招撫的辦法。經過不懈努力,果然有1萬多叛軍前來投誠。趙充國便打算撤回騎兵,隻留一小部分軍隊留駐原地開墾土地,等待叛軍全部歸順。
可是還未等到他把情況上報漢宣帝,漢宣帝卻命令他再次出兵討伐叛賊。經過再三考慮,趙充國決定還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打算去做招撫叛軍的工作。
趙充國的兒子趙卯聽到這個消息,急忙派人勸他父親執行漢宣帝的命令,免得因違抗皇帝命令而遭殺身之禍。這使得趙充國想起了種種往事。
趙充國曾向皇帝建議讓酒泉太守辛武賢去駐守西北邊境,但皇帝卻派了不懂軍事的義渠安國帶兵,結果被匈奴人殺得大敗。
有一年,金城、關中糧食大豐收,趙充國向皇帝建議收購300萬石穀子存起,那麼邊境上的那些心懷不軌的人見到軍隊的糧食充裕,他們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但是後來耿中丞隻向皇帝申請買100萬石,皇帝又隻批40萬石,義渠安國又輕易地耗費了幾萬石,隻因為做錯了這兩件事,才發生了這樣大的叛亂。
趙充國想到這些,深深地歎了口氣說:“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裏’啊!現在戰事未停,危機四伏,我一定要用生命來堅持我的正確主張,替皇帝扭轉這個局麵。我想,英明的皇帝是可以對他講真心話的。”
接著趙充國冒著違抗皇帝的危險把自己的正確主張奏報了漢宣帝,漢宣帝覺得趙充國說得很對,允許趙充國那樣做。後來,趙充國果然平定了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