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比喻主要的問題一解決,其他的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刃:刀口。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杜預傳》。
晉武帝時,有一個名叫杜預的人。他學問淵博,見識廣遠,能文能武。當文官時,經常提出安邦理財的好建議;當武將時,率軍打仗屢建戰功。晉武帝時任鎮南大將軍,總督荊州一帶的軍事。
公元280年,杜預向晉武帝司馬炎建議,討伐吳國。他調兵遣將,出兵不過十天,就占領了長江上遊的許多城池;接著又用計活捉了吳軍都督孫欲等高級文武官員兩百多人。
當時有人認為吳國建國多年,有相當大的實力,不可能一下子將它徹底打垮。同時又正值酷暑,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何況河水又因暴雨而泛濫,對大部隊作戰十分不利。因此建議就此收兵,等到明年冬天再集中兵力攻打,其結果可能比現在進攻要好得多。
但杜預主張卻與眾人恰恰相反,主張乘勝前進,擴大戰果,不給吳軍以喘息的機會。他說:
“現在我軍連勝幾仗,軍威大振。以這種鬥誌旺盛的軍隊去進攻連吃敗仗、士氣低落的吳軍,繼續打下去,其形勢就像用利刀破竹子一樣,前麵幾節破了之後,後幾節隻要刀刃一進,無需用力竹子就順勢自然破開。”
後來,杜預領兵繼續前進,所到之處,勢如破竹,他經過的地方,都順利占領,最後吳國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