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我們中華民族是曆史悠久、文明昌盛的民族,古代中國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的發祥地,曾孕育了內涵宏富、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史籍表明,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上迄黃帝,經堯、舜、禹、湯、文、武、西周曆代相傳,至孔子而集大成;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橫議,學術昌明,後經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國學興盛發達,思想文化傳統代代承繼。清末民初,國學大師橫空出世,如章炳麟、王國維等人致力於國學傳統的研究,並希冀發揚而光大之。

中國的國學源遠流長,這是我們民族偉大、厚重的象征,也是國家興盛、昌達的標誌。知古以鑒今,國學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仍有其指導、借鑒的意義。

那麼,“國學”究竟是指什麼呢?其精義何在?

光緒三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國粹學報》第十九期載鄧實《國學講習記》說:

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而俱來,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也。則“國學”為一國固有之學,愛國須愛“一國之學”的“國學”。此乃顛撲不破之真理。

中國的國學,以經學為核心,奉儒家為正統,提倡珍視傳統學術文化,愛惜中國輝煌曆史,既有“發揚國光”的民族主義思想和朦朧的民主思想,又有“表彰遺佚、崇尚名節”和因循守舊的局限。國學研究在清末民初蔚為大觀。辛亥革命前夕,講究“國學”的大有人在,既適應了“排滿”的需要,又為身受清府壓迫卻寄望改良的人提供了一些精神食糧。民國建立後的國學研究,其視點、旨趣均較以前不同。

國學既是一國固有之學,是傳統思想文化的代稱,那麼,承載這種學術和傳統的就是國學名著。閱讀國學名著,不能不涉及古籍分類的問題。中國傳統古籍之分類,始於漢代劉歆《七略》,次第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和《方技略》。

曆代文論家也各有己見。至清代編修《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類。本書以問句的形式,依照內容涉及領域側重將國學名著分成哲學類、史學類、宗教學類、文學類、語言學類和自然科學類六類進行介紹。

我們所選的國學名著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上都堪稱代表。閱讀這些書籍,首先要辨明真偽,選擇善本。六類國學名著中,哲學類流傳著許多偽書,其餘幾類也有一些。讀者須選擇原本、善本,這樣才能更接近先賢思想的原貌。其次要具備國學根底,掃除文字障礙。要能鑒別古音通假、文字訛誤、增衍脫漏等。

再者,對各類圖書應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哲學類要多多思考,細心領會;曆史類須熟悉古代曆史掌故、職官製度、地理知識等;文學類書籍可熟讀成誦;語言類須辨章學術,考究源流;閱讀自然科學類著作宜先了解一些天文曆法、星象季候等自然科學常識。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

本書在編輯方麵獨具特點,既不是某類或某一種國學名著的一般導讀,也不是對國學名著內容的泛泛而談。相對於同類其它書籍,本書有以下特色:

其一,本書以問句形式解讀名著,有問有答,答疑解惑,力求簡潔、明了地介紹各部名著的精華,闡明其要旨,追述其背景,講清閱覽該書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使讀者可以輕鬆地進入讀書的境界。

其二,本書從浩如煙海的傳統古籍中精選了一百餘部國學名著,能夠使讀者在較短時間內對中國固有之“國學”有一個比較全麵、整體的把握,這是一條比較便捷的途徑,不會增加人們過多的負擔。

其三,本書把國學名著分作六大類,並於每類之前介紹該類的“讀書經”,便於讀者整體把握該類書籍的特點,並且盡快進入該類書籍閱讀。

其四,本書在各種國學名著中都介紹該書的作者、成書時間、創作背景、主要內容、精彩片段、現實意義以及閱讀該書的方法,從而可以使讀者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獲。

其五,本書還在最後附錄了“推薦書簡介”,簡要介紹推薦書以及本書沒有推薦的國學著作二百多部的主要內容,使其與全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力爭讓讀者通過閱讀本書,對國學有一個全麵的了解。中國的國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保存了中國固有的思想文化傳統,其精華也必將世代流傳下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倘若失掉了自己的固有傳統,就將難以自足,難以自立,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今天的人們,尤其是青年朋友們,肩負著繼往開來的使命,既要繼承以往的優秀傳統,又要將這種傳統傳給後世子孫。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讀點國學名著,熟悉傳統,並且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用以指導自己的實踐,服務於今日社會,並把精華留給後世。

最後,願國學發揚光大,願有誌者於此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