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函穀關概況(1 / 2)

函穀關是我國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其建於穀中,深險如函,故稱函穀關。

這裏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著名的“出穀會師”“六國伐秦”“虢公敗戎”“西原大戰”“弘農大戰”“桃林大戰”的戰鼓曾在這裏隆隆擂響;這裏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同時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彙地;這裏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穀聖地,是道家文化的發祥地;這裏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曆史典故,“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一丸泥”等等,使這裏彌漫著神奇的色彩;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裏朝聖祭祖。

如今,集古戰場與道教聖地於一體的函穀關,已赫然成為引人注目的旅遊勝地。國家3A級旅遊景區函穀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陝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麵積16.5平方公裏,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二十餘處。函穀關有著獨特的軍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間文化與人文文化,這些都深深吸引著海內外的遊人。

(一)函穀關名稱的由來

函穀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有“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穀一戰場”之說。因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曆代文人墨客多遊曆函穀關,留下大量詩詞佳作。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曾在此寫下了千古傳誦的《道德經》。

古往今來,函穀關是連通陝、豫的必經之地,許多名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傳說。“白馬非馬”“終軍棄 ”“雞鳴狗盜”“紫氣東來”“弘農大戰”“桃林大戰”等典故就發生在這裏。著名的“出穀會師”“六國伐秦”“虢公敗戎”“西原大戰”的戰鼓曾在這裏擂響。《辭海》釋函穀關:“因關在穀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穀,號稱天險。”

(二)函穀關的始建朝代與地理位置

函穀關始建於周初。據《考古通論》記載:“關塞起於殷。周,稱桃林地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出函穀大會諸侯於孟津,克商,放牛於桃林,即設專門管理關塞的‘司險’,桃林塞已成為重關……”

函穀關道在深穀,東西數百裏“馬不並轡,車不方軌”,兩壁陡峭,樹木遮天蔽日,是古代舉足輕重的軍事要塞之地。

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名揚天下的函穀關,坐落在河南省靈寶縣城北15公裏的坡頭鄉王垛村。它聞名遐邇的原因,是因為它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函穀關的名稱是由於關城建在山穀中,而山穀深險如函(即匣子),故而世稱函穀關。在漢代以前,這裏就是重要的關隘。據《靈寶縣誌》記載,函穀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一人守關,可以當百,由是函穀之名,遂雄天下”。在古代,這裏是中原通往關中的主要通道,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三)函穀關的曆史沿革

函穀關,習慣上被稱作“秦函穀關”。關城遺址建築無存,據考證,函穀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成。東城牆長1800米,西城牆長1300米,南城牆長180多米。遺址基本與史書記載相吻合。函關古道全長15公裏,是古代洛陽到長安的必經之路。東起宏農澗西岸的函穀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穀深50至70米,穀底寬十米左右,窄處隻有兩三米,穀岸坡度40至80度,穀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穀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