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歧亭史話—江益林(3)(3 / 3)

杏花村與蘇步橋

杏花村是以酒好而聞名的,在唐朝已是小有名氣。這不僅是因為杜詩的緣故,也是歧亭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南來北往過客的大量消費需求,使這裏的釀酒手工業迅速發展。在這條光黃古道上,歧亭又名西館驛,過往旅客在越過大別山關隘以後,首宿東館驛,繼宿中館驛,再宿西館驛,在這些地方必然形成為客商服務的商業集鎮。在歧亭鎮,不僅集市的中心客棧酒樓林立,沿著這條街向北直通杏花村的道路兩邊,也有很多的客棧酒肆以及釀酒作坊,與“三裏桃花店,四裏杏花村”的民諺相符,這條街至今仍稱為“東坡街”。在北宋時期,歧亭以酒為主要內容的商業服務業頗具規模,麻城縣在這裏設置了政府管理機構——監酒稅,派有監酒官員專司酒業稅收。《蘇東坡傳》記載:“歧亭監酒胡定之,載萬卷書隨行。喜借人看”。《麻城縣誌》也有“歧亭宋有監酒稅”的記載。

歧亭杏花村的衰落也是與酒相關的。大約在南宋中期以後,隨著宋金局勢動蕩加劇,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這條南北交通的驛道上逐漸變得過客寥寥,店肆冷清。即使有南下的人流,也都是南逃的難民,更無錢住店飲酒。另外,南宋政權為阻止銅錢外流,對江北實行禁銅錢、行鐵錢、印紙幣的貨幣政策,無疑限製了江北手工業及商業的發展。杏花村酒肆與酒作坊的倒閉是在所難免的。隨著蒙古鐵騎的南下,麻城縣城都在這場變亂中變為廢墟,歧亭與杏花村也隻剩下殘垣斷壁,留下一處杏花村遺址於“荒煙蔓草”間。杏花村衰落了,杏花酒肆與陳季常“環堵蕭然”的宅居也都在戰亂中蕩然無存了。然而在杏花村遺址,那高聳的丘墓卻依舊巍然,經受並見證著杏花村的滄桑曆史,這就是宋元保存下來的三座墓塋。居中為陳慥季常墓,左為大儒甘望魯墓,右為張憨子墓,三墓合為一塚,碑為開山道人所立,今存“趙宋逸士張憨子之墓”碑石於杏花村。宋人張憨子隱居九螺山,自稱九螺山逸人。《東坡誌林》雲:黃州故縣張憨子,行止如狂者也。元名儒甘望魯,幼為人牧。奮誌攻苦研窮朱程之學,卒成大儒。以黃陂有二程望魯台,因以自號。遺命其子,死必葬我陳季常之側,邑人從之。陳季常墓在明代曾遭到嚴重破壞。據明邑人熊吉《墓誌不可無說》中記載:

……近日歧亭有發陳季常塚者,墓中聞有碣石。已聞於官,以發塚治罪。予警曰:“此有宋方山子,高賢也。與蘇東坡往來唱和甚夥,《坡集》中所謂龍邱居士者。碣必有銘,必名筆,必是足以重吾誌。然重治之,必避罪諱跡投水火矣。翁盍言於官,許其出石,以贖罪,庶所存者重也。”官司以為然,果得之。乃輕車都尉趙伋撰文,宣義郎邵伯溫書丹。伯溫,康節先生子也。遂備錄入邑誌,今方山子之墓乃巍然於杏花村者,誌之力也。

在明代嘉靖的這次破壞中,陳慥墓的墓誌已從墓坑中掘出,雖然已交官,早已不存。從上述記載中,可知季常墓誌為宋室宗親撰文,名家邵子文書丹,亦足見季常其時之名望矣。

關於杜詩杏花村的爭論,本文不作專題討論,另有專文考證。在此提出兩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第一,杜詩中最關鍵的詞是“清明”和“酒”。陽春三月的清明時節,幼童牧牛的情景,把秦嶺淮河分界線以北的杏花村全部清理出局,而隻能在鄂東歧亭杏花村與皖南貴池杏花村中辨真偽。而“酒”正是歧亭杏花村的優勢,陳季常“少時使酒好劍”、“棄車馬,毀衣冠”,千裏迢迢隱居杏花村,至死不渝,恐怕與這裏的酒是不無關係的。蘇陳四年有餘的交往,留下的大量詩詞中,隨處不與酒相關。其二,有關兩處杏花村的史料均出自方誌記載。明代嘉靖(公元1522—1566年)年間修纂的《池州府誌》:“杏花村在城西裏許,杜詩杏花村即此。”而明代弘治(公元1488—1505年)年間修纂的《黃州府誌》載:“杏花村在歧亭,有杏林、杏泉,杜牧詩‘牧童遙指杏花村’即此。”在史料的記載上,兩處杏花村平分秋色,打了個平手。但後者所記載的歧亭杏花村更指出了相關遺跡杏林、杏泉,似略勝一籌。而早在方誌成文前數百年的北宋時期,歧亭杏花村的輝煌,恐怕不是可以比擬的吧?若此,文獻記載與人證物證俱佳,杜氏之杏花村當非歧亭杏花村莫屬,其他無謂的爭論亦可以休矣。

出入杏花村,必經歧亭;歧亭依山傍水,有水必設橋。歧之南,有一橋。據《廣輿》所載,曰“歧亭橋”,蘇子賞月,夜訪陳季常,過此吟雲:“解鞍欹枕綠楊橋”,至今仍呼為東坡橋,橋下泉水且清且馨。近旁有蘇步橋,亦為蘇子留步處,風漪岩漾,長虹臥波。

橋之東有桃黃庵,林木陰翳。宋人王翊,結桃黃庵隱居,自號桃黃山人。邑人熊吉有《桃黃山人讚》,曰:“桃黃之庵,中有隱君。屍居蔬食,抱樸含真。匪道曷依,匪善休行。無懷之氏,葛天之民。”

又近鎮一山,名九螺山,西石崖鐫刻詩句:“遙望山頂鬧洋洋,人人朝拜石頭娘,日假浮雲充煙屋,夜將明月作燈光,炎熱致使風為扇,旱渴間逢雨作湯,天地同生此石母,許多孩兒寄名郎。”此乃黃州故縣張憨子休憩處,崖前有亭,名曰逸亭,西望江漢,如在目前。熊吉亦有《張憨子讚》:“內史之戇,以賢其君。惟子之戇,獨成其身。龍德而隱,今鮮其人。九螺之山,因之益名。”在歧亭杏花村及其周圍,因蘇陳往來及其曆代追隨者的遺跡與景點,真可謂多矣。

“歧亭三祠”與“杏花古刹”

唐宋杏花村遺址在經曆了約500年的劫難後,再次迎來了她的新生。